发达国家对慈善组织的行为有严格的法律上的制约,公众对社会组织也有非常高的期望。一旦丑闻出现,对慈善组织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国外四大慈善 毁誉事件 ■ 本报记者 白晓威 国最有实力、资格最老的慈善组织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近几年,其几届高层领导人都因奢华生活而被驱逐,联合劝募的筹款信誉降到谷底。 联合劝募协会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联合劝募协会的系统不断完善,1400多个地方性联合慈善协会遍布美国城乡。 地方性的联合劝募协会都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各有自己独立的理事会和专职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财务审核监察制度。各地慈善协会以会员形式加入全国性的美国联合劝募总会。 但是这家建立百年的老店却先后被曝高层“财政门”。 1992年,“联合劝募”的前任主席阿拉莫尼被指控将善款用于自己和年轻女友的度假,购买豪华别墅和其他奢侈物品上。丑闻曝光后,不仅阿拉莫尼本人锒铛入狱,而且整个“联合劝募”的募捐资金也大幅度下降,以致美国各个独立的分会也受到牵连。 时隔十年,当美国大众渐渐忘却这个丑闻时,联合劝募偏偏“不争气”。在2003年,联合劝募又曝出了该会有史以来最大的财政丑闻,有6名组织的前任高层领导人卷入其中,涉及的金额超过了150万美元。 美国库珀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一份长达200页的财政调查报告显示,“联合劝募”组织内部的财政状况混乱不堪。2001年2月退休的“联合劝募”前首席执行官奥拉尔·休担任该组织的高层领导人长达28年之久。根据调查显示,在他的任期之内,有超过150万美元的巨款去向不明。 报告显示,休简直将联合劝募当成了一家私人银行。会计师强调联合劝募的账目缺乏透明度,许多来自私人团体的赞助被非法挪用了。 奥拉尔·休的继任者泰勒上任不久便被驱逐出该组织。原因是,他在该机构工作的5年时间中,利用“没有享受年假”获得了73000美元,但他“没有享受”的仅仅只有一天假期而已。最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已经离职,但泰勒还拿着联合劝募每月18750美元的高薪,在数月后,才被管理层发现这一漏洞。 (BBC)承认侵吞超过10万英镑(约合20万美元)善款,负责监管BBC的BBC信托公司已要求BBC在节目中道歉。虽然BBC涉及的善款数量不多,但是对一家顶级的媒体传播公司,其影响远远比想象的深远。 英国BBC公司私吞善款 2008年5月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承认侵吞超过10万英镑(约合20万美元)善款,负责监管BBC的BBC信托公司已要求BBC在节目中道歉。 英国《每日邮报》9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通过让观众打电话评选电视节目,从每个电话获取大约25便士,钱款转入公司旗下商业分支BBC环球公司。 一项内部审计发现,BBC环球公司一些员工经常私下扣留本应用作慈善用途的钱款。 此外,公司在请观众为某个节目投票时未及时开放电话线,以致最初打电话投票的观众在投票无效的情况下仍被收费。 BBC监管委员会主席迈克尔·莱昂斯8日说,公司内部少数员工的行为“令人不可接受”。 BBC信托公司承认,这些员工侵吞了大约10.6万英镑(约合20.7万美元)善款,该公司将算上利息,把总数超过12.3万英镑(24万美元)的善款转交慈善机构。此外,BBC还会捐出本应作为成本而扣除的6000英镑(1.2万美元)。 英国慈善机构对这起丑闻表示愤怒。一名慈善团体工作者说,“受害的不是英国广播公司,而是慈善事业。”违法行为辜负了人们的信任,他们不会再愿意打电话投票了。 其实BBC公司之前就有多次善款丑闻事件,比如2007年7月,公司承认在一系列热播儿童节目和慈善节目中。 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将观众捐出的善款一直留在BBC账户内,不交予有关的慈善机构。 BBC核数师发现,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期间,约20个提供热线予观众付款投票及捐钱的节目,在截止时间后继续接电话及收取来电者费用,金额约160万元(折合人民币,下同),但BBC员工却将款项一直保留在负责商业业务的BBCWorldwide账户内。另在投票节目中,观众在热线未开前已被呼吁投票及收取款项,但票数不被计算。 公众投票电话一般每次收费约3.8元,其中一半作慈善用途。BBC承认事件涉及多个节目,BBC将补偿多收的款项、赚取的利息加上电视台合法扣除的行政费用,总数约190万元交回慈善组织。 背景:当年关于新加坡全国肾脏 基金会(简称NKF)的一篇《全国肾脏基金会:颇具争议的超前消费?》报道和随后的官司,让该基金会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最终基金会主席等诸多高层集体辞职,并在当时引起该国元首的关注。 新加坡慈善机构主席 超前消费事件 事情源于新加坡《海峡时报》的一篇报道。该报于2004年4月发表《全国肾脏基金会:颇具争议的超前消费?》一文,援引一名已退休的承包商的陈述:十年前他为全国肾脏基金会(NKF)新建总部装修,在首席执行官杜莱私人办公室卫生间安装过一个价值新币千元的镀金水龙头和一个昂贵的德国马桶。四天后,NKF和杜莱向新加坡高等法庭提出诉讼,起诉新加坡报业控股及其旗下记者龙丽娴诽谤。 此案一开审,就引起了各路媒体极大关注。在首日的庭审上,杜莱强调,他之所以起诉,是因为他不是一个极度奢侈的人,不愿意被误解。他还指出那篇报道含有特殊目的。双方的唇舌剑证明了一个事实:那个千元的镀金水龙头最终被一个较便宜但仍然高档的镀铬水龙头取代。从这一点看,报道并不属实。但是,另外一些公众鲜知的事实却逐渐在庭审中浮出了水面。 首先,NKF的2003年财务报告显示,该机构的每一元收入,或许只有九分半用来为病人洗肾和。同时,有资料显示,该机构存有高达2.62亿元的储备金,并与某大型保险公司来往密切。 更令广大捐款人所难以接受的是首席执行官杜莱所享受的待遇。杜莱透露:过去三年来,他月薪2.5万元(为一个大学毕业生起薪的10倍)。此外,NKF每年给杜莱10~12个月的红利(一个政府公务员一年红利大概是两个月薪水左右)。 同时还曝出,NKF名下有8辆汽车及一组司机,杜莱能够随意使用,而他自己的奔驰200型轿车的路税、修理费及维持费用,皆由NKF支付;当杜莱出国公干,享受商务舱机票津贴,购买头等舱机票。 这些庭审内容一经曝光,立刻在公众中引发极大争议。大部分民众表示对NKF滥用款项和账目缺乏透明化的管理方式非常失望,一位陈姓受访者表示,他一家人15年来从未出国旅游,却不断捐钱给NKF,现在感到非常寒心。而更多民众用实际行动表示了不满,他们中止了每月定期通过银行向NKF捐款。 诽谤案进入第二天审讯时出现了戏剧性变化。杜莱表示要撤销诉讼,并承担辩方诉讼费。他还承认报业控股针对NKF所做的报道事关公众利益,并非针对NKF和他;NKF是个公共团体,需要媒体的支持与监督。随后,杜莱决定和执行委员会成员集体辞职,以挽回公众对这个福利团体的信心。 背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德国委 员会自今年以来一直陷于信誉危机之中。外界对于德国该组织乱用捐款,收取过高的咨询费以及组织操作不透明等等的指控声浪越来越高。两年来担任该委员会名誉主席的海德·西蒙斯因基金会内部意见分歧而宣布辞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德国委员会信誉危机 尽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德国委员会对于乱用捐款,收取过高的咨询费以及组织操作不透明事件等召开新闻发布会,却仍无法阻挡媒体铺天盖地的批评声。 在这场信誉危机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变成一个乱用捐赠基金的公司。受到最多批评的是1989年以来担任德国委员会负责人的迪特里希·加里希思。 在他的领导下,基金会收到的捐款数增长了2倍。而这一成就是通过给介绍人或者咨询人提供酬劳实现的。例如,通过一名介绍人基金会得到德国零售连锁集团50万欧元的捐款,而这名介绍人获得了3万欧元的中介酬劳。这种做法不是非法的,但是这种做法却缺乏透明度。 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简称DZI)在审查中发现,2008年2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德国委员会被指出自2005年起一直向募捐广告商支付回扣,并在接受年度审查时隐瞒这一情况。 此外,该研究所还认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德国委员会对善款的使用违背了“经济、节约”的原则,因此收回了该委员会自1995年一直持有的“捐助徽章”,并在“收回声明”中敦促该办事处“大力改善管理、领导和监督机制”。对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德国委员会代理主席莱因哈德承认,失去“捐助徽章”是个重大打击,并承诺“全力改革工作和体制”。此前,该委员会的主席和经营主管都因受到外界指责而引咎辞职。 该研究所规定,首次申请“捐助徽章”的组织至少须缴纳1500欧元的申请费,以后每年重新申请的费用即核查费,为500欧元“基础费”加上年度募捐总额的0.035%;但年度募捐总额不足5万欧元的组织每年只需缴纳500欧元“基础费”;年度核查费最高不超过1万欧元。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规模较小的慈善组织来说,申请“捐助徽章”反而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这道“费用门槛”使研究所得以集中精力监督运作大笔善款的组织。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