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1、捐钱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3.晨兴理荒秽,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4.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 )
5.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
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答案:
(1)弓如霹雳弦惊(重点字:霹);
(2)枯籐老树昏鸦(重点字:籐);
(3)带月荷锄归;
(4)敏而好学;
(5)静影沉璧(重点字:璧)。
【点评】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词中“关河”指的是        。(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年”“匹马”两句尽显词人只身远征建功立业的豪情。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表达抱负无处施展的惆怅。
C.“泪空流”既体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又表现出对朝廷的不满。
D.“身老沧洲”表达词人虽已暮年,但仍想征战沙场的豪迈情怀。
【分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出自《放翁词》,作者是南宋词人陆游。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答】(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
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7)本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错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意思是诗人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老死在沧州,表达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选:D
答案:
(6)山川险要处
(7)D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建功立业的机会,单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州!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还要多读、多背。掌握课内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遇到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回想课内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8-10题(8分)
捕蛇者说(节选)
【唐】柳宗元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③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④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初中阶段还学过柳宗元写的一篇文章是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都死于捕蛇。
B.选文第②、④两段中“悲”的原因相同,但程度有所差异。
C.作者将蒋氏的生活境遇与乡邻对比,为了赞叹蒋氏的幸。
D.蒋氏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赋敛之毒更胜于蛇毒的残酷现实。
【分析】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接替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
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姓蒋的人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你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被苛捐所迫)大家哭着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时疫的毒气,处处是死人成堆。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那些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不到二三家;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使人害怕的情形,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见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献上去,回家来就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我一年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就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
呢!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使)呢?”
  我听了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还真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解答】(8)此题考查课外文言文阅读,此题可结合课本中所学的文章解答,也可参考课外所学,如我们学过的文章有《黔之驴》《小小石潭记》等;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病,藉,苛政等。病,困苦不堪;藉,相互挨着,形容死人之多;苛政,苛酷的统治。
句意:(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首先结合翻译理解内容,然后理出层次,抓住中心,最后结合具体题目句意对照作答。
A.理解不全面,因为文中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理解不正确,②中“悲”是“同情”的意思,而④中是“悲痛”的意思;
C.理解不正确,两者相比非是突出后者之幸,实是表现其“不幸”;
D.理解正确。
故选:D。
答案:
(8)《黔之驴》
(9)(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10)D
【点评】“之”的用法:
①故为之说(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孙觉(字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者,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请于莘老,莘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众曰:“愿得福耳。”莘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官,囹圄遂空。
【注】①市易钱:此处指与官府交易产生的钱款。②偿官:偿还官府(欠款)。偿,偿还。下文“输”:交纳。③囹圄:监狱。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系狱甚众(    )      (2)愿得福耳(    )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莘老慢慢地说:“你们之所以要捐钱,为的是什么呢?”
B.莘老慢慢地说:“你们用这样的方式捐钱,为什么呢?”
C.莘老慢慢地说:“你们这样捐钱,怎么行呢?”
D.莘老慢慢地说:“你们捐钱的原因,是什么呢?”
13.孙觉以“                  ”为由,委婉地表明不建议修佛殿的态度。(2分)
14.选文中孙觉的智慧体现在:引导富人捐钱,既                              ,还填补了官府的亏空。(4分)
【分析】【参考译文】孙觉(字莘老)管理福州,当时有一个老百姓在交易的时候欠钱,很多人被关了起来。正好有些富人愿意出钱五百万修葺佛殿,向孙觉请示。孙觉慢慢地说:“你们捐钱的原因是什么?”众人说:“希望能够得福。”孙觉说:“佛殿还没有怎么损坏,又没有露天的佛像,不如拿这些钱帮助那些囚犯偿还给官府,让数百人脱离枷锁之苦,这种行为获得的福难道不是更多吗?”富人没有办法,答应了,当天就把钱给了官府,监狱里的人就被释放了。
【解答】(1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很多人被关了起来。重点词:甚:很,十分。众:多,众多。
②句意:希望能够得福。重点词:得:获得,得到。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徐:慢慢。所以:……的原因。何:什么。句意:莘老慢慢地说:“你们捐钱的原因,是什么呢?”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需要注意题干对应的主语,结合上下文可准答题范围由题干以“孙觉”(即莘老)为主语,到其不建议修墙的句子为“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其中“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为不修墙能带来的好处(作用)因而直接对应理由(借口)的答案为“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文意可知,孙觉提出富人捐钱的目的在于“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苫,其获福岂不多乎?”句,翻译以后即为满足富人祈福的愿望和解除百姓牢狱之灾。
答案:
(11)①多,众多;②获得,得到;
(12)D;
(13)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
(14)满足富人祈福的愿望解除百姓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