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文章阅读技巧
在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介绍、描述类文章。这些文章有些是描写自然现象(如风、雨、雪)、地理环境(如森林、高山)、名胜古迹(如故宫、大雁塔)的,我们称做写景类文章;有些是描述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我们称做状物类文章。写景状物文章文笔优美,语言凝练、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这类描述性文章首先得有个初步概念,从类别上分清什么是写景类文章,什么是状物类文章,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那么,怎样阅读简单的写景、状物类文章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初读全文,初步了解描写顺序
  阅读写景类文章,我们要学会分析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一般来说,作者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①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写;②按空间位置变化来写,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间等;③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来写。
阅读状物类文章,我们要看它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来写。写动物,一般抓住它的外形、动
态、生活习性等;写植物,一般抓住它的形状、颜,气味等;写静物,一般抓住它的样子、结构、用途等。
最后,根据文章类别,还得留心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总分结构,还是移位换景结构。
其次:精读课文,抓住事物特点,赏词析句,品味语言美。
有人说,读书就如吃饭,是需要咀嚼和品味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咀嚼和品味之中散发出来的。教会学生文眼、抓关键词。一些课文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了景物的特点。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第一句话“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山水甲天下”便是对桂林美景最好的总结。又如《黄山奇石》,课题中的“奇”字已概括出了黄山石的特点——“奇”, 这“奇”字是课文的文眼,学生准了课文的文眼后,然后再去进一步研究黄山石究竟“奇"在哪儿。
再如老舍笔下的《猫》,课文一开头就交代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接下来通过猫的各种行动来描写它既老实又贪玩,既温柔又倔强,既贪玩又尽职,“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 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好象是相互矛盾的,但却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
在有些古怪。”细读课文,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介绍猫的脾气性格,那“古怪”、“淘气”的猫如在眼前。
再次:再读文章,体悟文意感意境。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清代学者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文章的本质,所有写景写物的文章,实际上都是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怀,一种思想。景物的特点往往同人物的主观愿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心情舒畅则天高云淡,花明水净,心情郁闷则风骤雨急,雾愁云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最后:关注表达悟写法
在阅读写景状物文章中,我们会发现文本中会应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我们应该从此类文章中,教会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景物,把景物写得生动、细致、饱满。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读是因,写是果,有读才有写,读是积累,写是输出。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才能写出自己的美妙文字。
借景抒情作文
我们一起看几幅图片“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把这些图放到二年级的孩子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我看到了草,看到了柳树,看到放风筝的孩子。但我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孩子把看到的景物,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赋予它感情和生命。课本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
①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
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万紫千红,花香四溢的感觉。
③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有眼前的春花想到了“秋天的果实”。
“语文是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这里探讨写景类状物类文章的教学要点和方法,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以致用。当然,写景类文章各有所侧重点,我们教学时应取其精粹之处,细细琢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