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诗歌何从
作者:张世维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5年第05
        纸鲤鱼
        挂在高高的竹竿上
        向别人卖弄它的威风
        可不管它怎么卖弄
        人都知道它不过是纸鲤鱼
        这首颇有意味的小诗并不是诗人或是诗歌爱好者所作,而是笔者作文前用某写诗软件生成,用时仅数秒。再看其首页上所写:读多了诗坛上那哼哼唧唧不知所云的诗歌,我们才知道读不懂就是现代诗的本质,胡乱搭配是现代诗的法宝。在没有大师的年代,让所谓的诗人!现在,我们自己也会写诗!
        此话虽粗,但细思后也不无道理。自朦胧诗派后,晦涩难懂逐渐成为部分人心中新诗的标志,再加上一些所谓的诗人的作品的确不知所云,没有大师的诗坛遭人讽刺似乎也是正常的。但这种作诗软件是否会对诗歌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不禁有些担忧。2004年,该作诗软件在中秋数天作诗15万首,其中不乏佳作。人们难免联想,有此软件,还要诗人何用?其实不然。这种软件的制作者可能从一开始便未弄明白诗歌的意义。诗歌从来都是海子的诗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诗歌的创作尤其是佳作的诞生往往不是为了被欣赏赞扬。
        再想想为何在网络时代,大师们都销声匿迹?我认为正是因为网络。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不乏大师,而网络时代的大师们则更容易被数据淹没,无法驻足在大众眼前。那么曾经的诗人是如何成名的?我总结了三种情况:一是惊才艳艳,无人能敌,自然酒香不怕巷子深,能够脱颖而出,如李白之流;二是才华较为出众,且有很好的硬件条件,如相貌俊美,如潘岳,或是出生于名门望族,有足够的财力人力的支持,如陈子昂,抑或是自身权势在握,德高望重,如欧阳修;三是幸得伯乐,如苏洵。新诗诗人也不外乎这三种情况,更偏重于诗歌发表后为人追捧,但这也不离三种情况,如海子、徐志摩、胡适。而当代诗人呢?成名之路只有一条,投稿加发表。与从前相差甚远的是,稿件由纸质稿变为了电子稿!这样一来,只要写过东西的人都可以随意投稿,不需邮
费不需质量,甚至只是想碰碰运气。当稿件如雪花般涌入编辑的邮箱助他刷屏后,大师们投出的作品被良莠不齐的诗海淹没也是很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