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汪国真先生的诗歌在中国诗坛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长久以来有关其人其诗的争论一直不曾断绝,甚至出现了大众热捧与专家漠视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梳理“汪国真热”发展的始末,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实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汪国真热”;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失落
中图分类號: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63-04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其内涵不尽相同,其核心涵义“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是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追求人的终极价值,包括高扬人的价值和理性、谋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重视人的终极关怀等方面”[1]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
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精神危机,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论争。虽然论争所引发的问题悬而未决,但其价值不可忽视,其对认识“汪国真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汪国真热”的兴起
“海子死了,汪国真诞生了,这是1989年6月以后中国文学所发生的最富戏剧性的变化。海子一举带走了农业时代的诗歌真理,并为‘汪诗’的涌现开辟出血的道路。‘不合时宜’的‘旧式’精神使徒,最终让位给了一个肤浅的诗坛流行歌手。这正是‘历史的必然’”。[2]学者朱大可的这段有关“汪国真热”的评说虽不乏义愤填膺之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汪国真热”的兴起实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困顿、务实的时代背景、对“第三代”诗歌的反叛、商业化宣传手段的介入成为“汪国真热”兴起的三大主要因素。
(一)困顿、务实的时代背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