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的⼿抄报内容⽂字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世界环境⽇的⼿抄报内容,包括世界环境⽇的由来,意义和设⽴宗旨等⽅⾯,希望⼤家喜欢,欢迎参阅,仅供参考。
  世界环境⽇的由来
  世界环境⽇为每年的6⽉5⽇,它的确⽴反映了世界各国⼈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动的主要媒介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5⽇选择⼀个成员国举⾏“世界环境⽇”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主题,总称世界环境保护⽇。
  2019年世界环境⽇将由中国主办,主场活动设在杭州。
  世界环境⽇的重要意义
  地球是⼈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由于⼈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渔等不良发展⽅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态系统最终发⽣不可挽回的恶化,⼈类⽂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世界环境⽇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类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环境⽇的设⽴宗旨
  1972年6⽉5⽇联合国在瑞典⾸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类环境宣⾔》,并提出将每年的6⽉5⽇定为"世界环境⽇"。同年10⽉,第27届联合国⼤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WorldEnvironment Day),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政府对环境问题的
注意并采取⾏动的主要媒介之⼀。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5⽇的这⼀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地球是⼈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由于⼈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渔等不良发展⽅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态系统最终发⽣不可挽回的恶化,⼈类⽂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世界环境⽇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类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类⽣存的⼗⼤环境问题是:
  (⼀)全球⽓候变暖
  由于⼈⼝的增加和⼈类⽣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向⼤⽓释放的⼆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氮
(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氧化碳(CO)等温室⽓体不断增加,导致⼤⽓的组成发⽣变化。⼤⽓质量受到影响,⽓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各种不同的影响,较⾼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每10年将升⾼6厘⽶,因⽽将使⼀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和⼤⽓环流的变化,使⽓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态系统发⽣变化和破坏,全球⽓候变化将对⼈类⽣活产⽣⼀系列重⼤影响。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10~50千⽶的⼤⽓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体,在离地⾯25千⽶处臭氧浓度最⼤,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起到调节⽓候的作⽤。但臭氧层是⼀个很脆弱的⼤⽓层,如果进⼊⼀些破坏臭氧的⽓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化学作⽤,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命带来很⼤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物蛋⽩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类⽪肤癌发病率增⾼;伤害眼睛,导致⽩内障⽽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类、蔬菜等的⽣长,并穿透10⽶深的⽔层,
杀死浮游⽣物和微⽣物,从⽽危及⽔中⽣物的⾷物链和⾃由氧的来源,影响⽣态平衡和⽔体的⾃净能⼒。
  (三)⽣物多样性减少
  《⽣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的⽣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物进化过程中会产⽣⼀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近百年来,由于⼈⼝的急剧增加和⼈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物及其⽣态系统受到了极⼤的冲击,⽣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少有5万种⽣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在中国,由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对⽣物资源的不合理利⽤和破坏,⽣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常严重,⼤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等植物总数的20%;⼤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赖以⽣存的⽣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蔓延
  酸⾬是指⼤⽓降⽔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雪或其他形式的降⽔。这是⼤⽓污染的⼀种表现。酸⾬对⼈类环境的影响是多⽅⾯的。酸⾬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还导致⼟壤酸化,破坏⼟壤的营养,使⼟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长。此外,酸⾬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年来,酸⾬地区的⼀些古迹特别是⽯刻、⽯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千年以上。世界已有三⼤酸⾬区。中国华南酸⾬区是唯⼀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公⾥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流失,对⼆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旱、半⼲旱⼟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产⼒。⼈类⽂明的摇篮底格⾥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流失亦⼗分严重。
  (七)⼤⽓污染
  ⼤⽓污染的主要因⼦为悬浮颗粒物、⼀氧化碳、臭氧、⼆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童受害。
  (⼋)⽔污染
  ⽔是我们⽇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然⽽就是⽔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量⽣长;波罗的海、北海、⿊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潮。海洋污染导致⾚潮频繁发⽣,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类⽣存环境存在具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种固体废物和⼏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可能造成或导致⼈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冰川消融影响
  6⽉5⽇是世界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7年世界环境⽇的主题确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地球是⼈类赖以⽣存的家园。为了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1972年6⽉5⽇,联合国在瑞典⾸都斯德哥尔摩举⾏⾸次⼈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类环境宣⾔》及保护全球环境的“⾏动计划”。同年10⽉,第27届联⼤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5⽇定为“世界环境⽇”。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确⽴⼀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
  随着⼈类活动的加剧,⼤量温室⽓体排放造成地球⽓温不断增⾼。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从18世纪中叶⼯业⾰命⾄今,全球平均⽓温增⾼了0.75摄⽒度。关于春天的手抄报图片
  全球⽓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冰盖缩⼩、冰架断裂。德国研究⼈员曾指出,全世界还有约16万处冰川,⽽它们正快速消融。⽐如,欧洲阿尔卑斯⼭的冰川⾯积⽐19世纪中叶缩⼩了三分之⼀,体积减少了⼀半;⾮洲最⾼⼭乞⼒马扎罗⼭的冰川,从1912年⾄今,其⼭顶的冰冠缩⼩了80%。冰川的消融使上述地区的永冻⼟层丧失了“粘合剂”的功能,致使⼭崩和泥⽯流频发。
  另外,⽓象观测发现,过去⼏⼗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在融化。欧洲航天局专家根据卫星图⽚分析后发现,2006年夏季,欧洲北部⾄北冰洋区域⼤约5%⾄10%的永冻冰开始松动融化。此外,南极在过去⼗⼏年⾥也有三⼤部分的冰架坍塌,⽽缺乏冰架⽀撑的冰川活动显著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升⾼,较低地势的海岛及海洋沿岸城市就会⾯临被淹没的危险。联合国政府间⽓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发布⽓候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温的升⾼按如今状况持续千年的话,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冰盖的完全融化,进⽽导致海平⾯升⾼约7⽶。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将升⾼60⽶,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体排放,但发达国家应发挥更⼤的作⽤,率先承诺减排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候变化能⼒,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类的共同家园。
  为呼应这⼀主题,结合中国环境保护的中⼼任务和重点⼯作,展⽰中国政府和⼈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和⾏动。
  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标,并将这⼀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相关⾏业。当前,各级政府⾼度重视,⼯作⼒度明显加⼤,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开始显现。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作⼒度,⽽且需要取得最⼴⼤⼈民众的积极⽀持,动员最⼴泛社会⼒量踊跃参与。将“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世界环境⽇中国主题,旨在加⼤宣传⼒度,⿎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觉⾏动。
  世界环境⽇的宣传标语
  1. 多⼀份绿⾊,多⼀份健康。
  2. ⼩草给我⼀⽚绿,我给⼩草⼀份爱。
  3. 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是纯粹的。
  4. 爱护⼩草吧,它是春天的信使!
  5. ⼿下留情花更艳,脚下留情草更翠。
  6. 踏破青毡可惜,多⾏数步⽆妨。
  7. 给我⼀份爱,送你⼀⽚绿。
  8. 早⼀天保护环境,多⼀份⽣命保证。
  9. 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
  10. 少⼀个脚印,多⼀份芳⾹。
  11. 花草树⽊对⼈笑,因为⼈类爱环保。
  12. 你是否听见,地球妈妈在哭泣。
  13. ⼩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绕。
  14. 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15. 坚持⼈⽔和谐,建设⽣态⽂明。
  16. 有限的资源,⽆限的循环。
  17. 我们的地球需要每个⼈的保护。
  18. 少抽⼀⽀烟,多栽⼀棵树。
  19. 从⾃⼰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