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填空,选择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2、20世纪初的文学改良运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新文体运动”
3、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标志。
4、1917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同年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响应其“文学革命”。
5、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
6、19185月,鲁迅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第一篇具真正现代意义的小说。
7、胡适、刘半农、沈尹默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8、192411月,《语丝》周刊创办,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语丝文体”,获“语丝派”称号。
9、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有诗歌《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的一夜》等。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新格律诗理论奠基人,出版诗集《红烛》和《死水》。
10、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了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斗争。1922年,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甲寅派章士钊的《甲寅》的复古论。
11、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鲁迅”为发表《狂人日记》时的笔名。
12、乡土文学作家许钦文的《鼻涕阿二》塑造了一个与阿Q一样不觉醒的乡村妇女形象。
13、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同时发展的还有表现自我的小说,取材多为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琐事,故称“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14、浪漫抒情小说文学流派的精神主导是郁达夫和郭沫若,代表作有郁达夫《沉沦》、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15、1925年前后,有人开始尝试革命文学创作,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赤,他此时期代表作《少年漂泊者》、《短裤党》。《短裤党》可视作20年代文学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渡期作品,已明显体现出下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点与缺失。
16、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2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郁达夫1921年结集出版的《沉沦》,《沉沦》包括《银灰的死》、《沉沦》、《南迁》。
18、19172月,胡适《白话诗八首》已使用白话,但未脱旧诗词体式的束缚。1918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九首白话诗标志新诗在新语言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胡适的诗集《尝试集》于19203月初版,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20、郭沫若的《女神》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
21、湖畔诗人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汪静之诗集《蕙的风》,诗合集《春的歌集》。
22、对诗坛影响重大的小诗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有影响的还有宗白华《流云》。
23、冯至的诗受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有诗集《昨日之歌》,鲁迅称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24、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李金发三本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
25、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1919年发表新诗时的笔名,后以此为号。
26、闻一多诗论核心内容是讲究“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7、《新青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杂文的摇篮。19184月设立“随感录”栏目。
28、“杂感录”文体的开创者,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杂感文数量最多。在杂感文创作中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除了杂文,鲁迅这一时期还创作了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
29、五四时期的十年中,散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有冰心、朱自清等。“冰心体”魔力大。
30、20年代中期,一批留学欧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归国后结成“现代评论”派,其重要散文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31、30年代文学的开端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3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3、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34、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创作,还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创作。
35、无产阶级作家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三次重大论争: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梁实秋针对左翼作家);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36、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乌镇人。他就发表了《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成为稍后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基本精神之声。他的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有中长篇小说《林家铺子》。1933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子夜》。1940年前后创作《腐蚀》。
37、《小说月报》是文研会的会刊。茅盾改组了《小说月报》,并担任杂志的主编工作。
38、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老舍,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等。
40、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湘西世界。
41、东北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白朗、罗烽等。(选择)
42、“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梅雨之夕》)、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刘呐鸥。这批作家的优秀作品还有王鲁彦《野火》(即《愤怒的乡村》)、王统照《山雨》、许地山《春桃》、李喆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
43、唯美派诗歌主要指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歌创作。新月诗歌主要创作力量徐志摩、陈梦家、饶孟恺、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戴望舒、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
44、臧克家——“农民诗人”、“乡土诗人”。
45、艾青,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46、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派”代表性作家,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代表作《雨巷》。
47、散文界存在着两种主导的价值取向之争,即“论语”派和“太白”派的交锋。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俞平伯、刘半农等,继而又创办了《人间世》、《宇宙风》等。
48、30年代各种体式的散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游记散文、传记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都出现了优秀的作家作品。在抒情散文方面,何其芳抒情散文集《画梦录》,丽尼散文集《鹰之歌》;叙事散文方面,李广田《画廊集》,陆蠡《海星》、《竹刀》;哲理散文方面,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梁遇春《春醪集》;游记散文方面,郁达夫《屐痕处处》;传记散文方面,沈从文《从文自传》。
49、40年代的文学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
50、1945年到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冲突。
51、40年代的论争还有1938年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讨论。
52、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解放区文艺思潮的核心内容。
53、国统区文学: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题的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局茶馆里》、艾芜《石青嫂子》、茅盾《腐蚀》、萧红《马伯乐》、张恨水《八十一梦》;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沈从文《长河》、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师陀《无望村的馆主》;关注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作品:钱钟书《围城》。
54、40年代文坛一批女作家引人瞩目,张爱玲和苏青。苏青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55、4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徐訏和无名氏(卜乃夫)为代表的“现代罗曼司”小说。徐訏有《风萧萧》、《鬼恋》,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海艳》。
56、1938朗诵诗运动热潮,光未然《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
57、40年代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58、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59、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聚集了一以辛笛、陈敬容(女)、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女)、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1980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60、当代诗歌七月派小说家路翎,原名徐嗣兴。
61、鲁迅作品:3部小说集:
  《呐喊》14篇,《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明天》 《头发的故事》 《白光》
  《彷徨》11篇,《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头子》 《孤独者》 《伤逝》 《兄弟》 《离婚》
  《故事新编》8篇,《补天》 《奔月》 《铸剑》 《非攻》 《理水》 《采薇》 《出关》 《起死》
  散文集:《野草》 《朝花夕拾》 《两地书》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由周作人、蒋百里、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在创作上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创作方法强调写实主义,对文坛上流行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批判。以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为会刊。
2、创造社
  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日本留
学生。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新增了李初犁、冯乃超等人,提倡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3、问题小说
  1921年后,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为人生”引起了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广泛思考。出现了“问题小说”的兴盛期。问题小说以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卢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商人妇》为代表作。问题小说是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的。问题小说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文学形象性和生动性欠缺是它的主要不足。
4、乡土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