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1
谈《再别康桥》对当代诗歌创作的现实意义
沈晓密
摘 要:本文为应冷梅之约所写的关于谈诗的一封书信。为避免空泛,便以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为“标本”,试图通过对一首经典的“取样分析”,在一些关于诗的相关领域有所发现,并把发现奉献给冷梅,供其在进行当代诗歌创作中有所体悟与借鉴,因而形成了以书信为基本体例的文稿。文稿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情绪的掌控对创作的影响;二. 律动亦为诗的另一种美;三.成熟的省略,使读者获得了审美的自由;四.畅通的气息,支撑着诗的命脉;五.画水镂冰,绘成一幅独具匠心的油画。
关键词:《再别康桥》;当代诗歌
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01-06
引言
撂下电话,心有些许不安。你让我谈诗,实为强人所难。我不写诗,自然少有写诗的体会;我不琢磨诗,对诗的理解一定肤浅,但你信任强烈,敦促再三,我自谊不敢辞,只得为你奉献肤浅。你在走近我
这些文字的时候,要保持理性,并带有评判意识,审视阅读。我想,评判谬误,也许会产生对真理的认知,若在评判中悟道,也算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谈《再别康桥》(以下简称《康桥》)对当代诗歌创作的现实意义,是我自拟的话题,主要是怕我的文字过于空泛,言之无物,让你读得云里雾里。用一首诗作为话题,大体可以限制我的思路,让我的思路局限在预设的范围以内。如此,我努力描摹一斑,你则尽心绘制全豹,不管你有无收获,至少可以预想,我们得以完成一次顺利的合作。
你一定知道,《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康桥》又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璀璨的明珠将世代闪耀。
在现实生活中,我接触过一些诗歌爱好者,当他们谈及《康桥》的时候,往往赞美有加,信誓旦旦,脱口吟之。当我问及《康桥》对当代诗歌创作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时候,他则一脸茫然,于是难免
作者简介:沈晓密,男,上世纪
60年代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现定居于黑龙江省密山市。
让我产生联想,联想这首现代经典,真的成了附庸风雅的道具,他们吟之咏之却不知之,就好像一个
胸无点墨的阿混满口弗洛伊德?
想起西方一句谚语:熟悉的地方没风景,仆人的眼里没英雄。大概越是经典就越是耳熟能详,越是耳熟能详就越近而疏离,或者对它的认知长久地停留于表象。却不知,经典诗文的粒粒文字,就好像粒粒柔石,为我们铺就了进入诗歌王国的路径;错落诗行,就好像层层叠叠的石级,为我们铸就了攀登峰峦的云梯。
其实,半年前,你让我谈诗的时候,我曾一度想过,既然我不具谈诗的能力,何不些个关于诗的评论,用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然后对其消化理解,积累谈资,进而让我谈诗的文字厚重起来。于是,我真的花费一些时间在网络上、文本里、甚信息平台,阅读大量诗评(包括与诗评有关的论述)。可是,其结果并没有让我如愿以偿。原因是,我所读到的诗评,有的惊鸿一瞥洪钟大吕却阅之堵心;有的游离于诗外,玩弄语言游戏,炫鸿博,拾唾余,施诡秘,招摇意味显而易见;有的完全失去了评论功能,沾染了现实社会的尘埃,大有还俗下界的倾向,“行贿”事件总是轻而易举地发生,当然是一种“精神行贿”,这种行贿无需成本,也无问责,因此“表扬信”一样的诗评层出不穷,体系化的语言、模式化的腔调,画地为牢的思维、叠床架屋的逻辑衍生出来的诗评,势必为一些诗歌作者走向盲目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