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二、心理时空结构。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本时期区别于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征是文学在发展中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学的主要参照。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或多或少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除此之外,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逐一得到介绍并在中国8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对“”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的欲望,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最初起因。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部分朦胧诗人、“后朦胧诗”诗人的诗作及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的“新潮”小说和实验戏剧为代表,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现代主义创作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或者以粗鄙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地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不易感知到的心理真实逼近。
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又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后新潮”小说,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和沙叶新的新实验戏剧。有极具先锋性的,也有极为大众化的。就多数作家的创作倾向来看,其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
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各种解构和颠覆。在艺术表现上,通过突出叙事方式或话语的构成方式,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操作,彻底地表现神秘或虚无。从创作上看,在文体结构、意向组织、叙述方式等方面往往具有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实验性。
二、民族文化主义思潮    以文化寻根为其主要表现,试图以高度的理性自觉,从哲学本体论角度重新提出和阐释文化概念,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示出民
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在形态。寻根文学是民族文化主义思潮在创作上的体现。
三、通俗文学思潮  本时期的通俗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大众文化范畴,它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它所具有的商业性、娱乐性、消遣性、通俗性特征却体现了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
通俗文学:1武侠小说  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新武侠小说2 言情小说  琼瑶、亦舒等的言情小说3、历史小说  高阳等的新历史小说4、抒情散文、诗歌  三毛、尤今、席慕容、亦舒等人的散文、诗歌。      5、纪实文学  《传》《走下神歌坛的》等一批有关名人传记和轶事的纪实文学拥有众多的读者。6、“汪国真热”“王朔热”
四、伤痕文学  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以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班主任》(刘心武)为起点,出现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伤痕文学”揭露了“”十年动乱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创伤,特别是心灵创伤。代表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叶辛的《蹉跎岁月》等,相应的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有诗歌《在浪尖上》(艾青)《故园九咏》(流沙河),散文《怀念萧珊》
(巴金)《干校六记》(杨绛)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1、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回归。2、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五、反思文学  1979年初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是“反思文学”的最初代表作,从1979年至1981年形成反思文学的热潮。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的《绿化树》、谌容的《人到中年》、古华的《芙蓉镇》等,相应的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回答》(北岛),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等。
反思文学的特点: 首先,从其思想倾向上看,反思文学不仅表现社会政治问题,而且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既控诉极左思潮对人性的毁灭,又歌颂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维护人的尊严、权利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尝试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蒙太奇手法、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
六、改革文学  以改革为题材。1979年7月发表的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
发轫之作。作品有《沉重的翅膀》(张洁)《新星》(柯云路)《平凡的世界》(路遥)《燕赵悲歌》《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鸡窝洼人家》(贾平凹)《乡场上》(何士光)等。
改革文学的特点:1、密切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巨变,又开掘出当代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联系。
          2、既讴歌了敢于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改革者,又表现了在改革的大潮推动下,普通人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
七、寻根文学(小说)  出现于1984年,至1985年达到创作高潮。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古堡》,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寻根小说的主要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企图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手法,又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八、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为源头,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格非的《迷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活》,余华的《鲜血梅花》等。
先锋小说的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
九、“第三代”诗人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也被称为“新时代诗人”,“后新诗潮”,“后朦胧诗”。“第三代诗人”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英雄悲剧的崇高、理性自我的庄严、人道主义的感伤,而是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于是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体现在语言实践方面,则具有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的特点。代表作品有:韩东的《山民》《有关大雁塔》、于坚的《感谢父亲》《尚义街六号》等。
十、“新写实”思潮    这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在90年代初期引起文坛普遍关注。“新写实”思潮中的真实观,的确不同于我们以往的现实主义真实观。他们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因而其作品不仅摆脱了对生存状态的政治和伦理性判断,而且把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生存”转变为对形而下的“活着”的过程性展示。它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从而写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
十一、“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凸起的新写实小说以其强劲的势头冲击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传统。把笔触伸向平民百姓的世俗人生,去写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琐屑欲望,成为80
年代后期至90年代文学世俗化思潮的代表。不论从思想或审美取向上说,它都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新形态。
代表作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刘恒的《苍河白日梦》《教育诗》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顽主》等。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摒弃超越于现实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 2、主题意蕴更多地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生活”、“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当代诗歌十二、“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的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的突显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池莉的《凝眸》等。
十三、现实主义冲击波
 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等作品都以其特殊的当下品格而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能性。
十四、女性文学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女性文学四次创作高潮。
一、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作家有谢冰莹、石评梅、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她们的写作是“人”的觉醒的一种体现,是“五四”启蒙话语宏大叙事的一部份,女性写作的独特经验显现不足。
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丁玲、张爱玲、萧红、梅娘等的创作,出现了较为显明的女性意识。其中,萧红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