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讲究重复、对
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
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能成为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主要因为它与传统律诗的叠韵平仄非常相似。
B.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对于当代中国诗歌来说或许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C.当代诗人把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依据,认为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并不重要。
D.当代诗歌虽然没有韵但是讲究顿,读起具有节奏感,实际上追求的还是一种旋律美,也是很有艺术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列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当代诗受到国外诗歌影响更大。
B.文中引用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观点,是为了证明诗歌创作应该重视的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C.作者对当代诗人反抗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并不支持,认为这样的行为太过偏激,反对的应该是那些碍于发展的东西。
D.材料一侧重谈当代中国诗歌“韵”的离散带来的负面影响;材料二侧重分析当代诗歌无韵的原因,并认为对当代诗歌的无韵要辩证看待。
3.根据上述材料,请为当代诗人能够创作出更多的脍炙人口的诗歌提出一些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仙境
哲贵
还没等下车,一阵音乐便涌进耳朵。那是锣鼓声,密集奔涌有如万马奔腾。那声音有千钧之力,在余展飞胸中激荡。他听见身体里有开水沸腾的咕噜声,是热烈的,是滚烫的,是奔放的。他知道,那是他排练了数千次的越剧《盗仙草》选段,让他神往,令他痴迷,使他恍惚……
想那年,父亲余全权是信河街著名的皮鞋师傅,绰号“皮鞋权”。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信河街,很多手艺人从街边摆路摊到支起了门市铺面,父亲也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让皮鞋店变成了皮鞋厂。余展飞在父亲的皮鞋厂已当了三年学徒,技艺简直超过父亲,完全可以出师了。
也就是这一年,余展飞“认识”了舒晓夏。那天,县越剧团演出《盗仙草》,舒晓夏演白素贞。余展飞不是第一次看《盗仙草》,但这一次,他被白素贞击中了。她一身白,头戴
银蛇形头箍,美得惊心动魄。散场后,他看见了卸装后的舒晓夏。舞台上的白素贞不见了,他见到的姑娘身体单薄,面蜡黄,鼻梁边还有雀斑。这反差让余展飞惊慌失措,他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去越剧团,我要唱《盗仙草》,我要演白素贞。
这念头来得凶猛。父亲说,丢了魂了。接下来一个月,余展飞什么事也不做,见到父亲就说:“我要去学戏,我要唱越剧。”
父亲不可能让他去学戏。经济发展的浪潮一年高过一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一天好似一天,穿皮鞋的品位也日益提升,皮鞋的生意越来越好做。父亲的人生就只有皮鞋,他恨不得全新河街的人脚上穿的都是他家鞋厂卖出的皮鞋。余展飞不排斥父亲,也不排斥皮鞋。恰恰相反,他喜欢父亲,喜欢父亲对待皮鞋的态度。余展飞也喜欢皮鞋,甚至比父亲更进一步。只要到他手里,他都会让皮鞋发出独特的光芒,给它们全新的生命。
皮鞋权只能以退为进,允许他余闲时间去学戏,托熟识的越剧团鼓手引荐俞小茹老师——舒晓夏的师父。俞老师收下了余展飞,想,这孩子也就一时心热,来几次,吃些苦头,自然知难而退。让她没想到的是,余展飞是真下了狠心学戏,什么苦都吃。基本功最难练,压腿、劈叉、踢腿、下腰,哪一项不需要下死功?譬如劈叉,对于十五岁的孩子来讲,要
将腿劈下去,等于将他腿上已生长出来的筋砍断,那得多疼?但余展飞一句疼没说,这让俞老师刮目相看了。
一年后,俞老师才教他真正学戏。余展飞的嗓音又让她惊奇,他居然能变音,声音还不生硬,太难得了。她用一年时间给余展飞“打基础”,又花一年时间,将《盗仙草》教给他。唱词是一句一句耐心地教,动作是一个一个精细地抠。
他第一次在剧团正式登台,是两年后。文化局长也来观摩。
轮到余展飞上台了。余展飞不见了,舞台不见了,舞台下所有人不见了。他现在就是白素贞,是口衔仙草、不断向前、不断飞翔的白素贞,是一心飞向家中搭救丈夫许仙的白素贞。演出后,俞老师兴奋地说,文化局特批招他进越剧团。那可是余展飞一直以来的梦想。可是,当机会降临,他却犹豫了:“我得回去问问我爸。”俞老师托鼓手去做他父亲的工作,鼓手带回了他父亲一句话:“你说做生意和唱戏哪个有前途?”俞老师再没说什么。
也是那一年,信河街旧城改造,皮鞋权嫌原来的厂子规模太小,皮鞋产量还不够大,于是瞅准时机,又买了一个门市,办了一个分厂,余展飞成为分厂的厂长。余展飞只提了一个
要求,把顶楼的一个房间装修成业余练戏的排练厅。皮鞋厂的发展是飞跃式的,从刚开始的三十个工人,后来增加到一千个。皮鞋权放心了,将皮鞋厂全交给了儿子。余展飞“主政”后,做了几个“大动作”:将厂名“皮鞋佬”改成“灵芝草”;将工厂改成集团公司,又花十年时间,让五千家“灵芝草”专卖店开遍全国各地;而后,“灵芝草集团公司”上市,他个人市值33亿。
当代诗歌再后来,父亲得了一场急病,突然地走了。按照信河街风俗,余展飞请越剧团来演出,送父亲最后一程。《盗仙草》安排在宴请尾声。众人纷纷提议,让余展飞来演再合适不过了。
锣鼓声催得急,他赶紧下车,不由自主地被舞台吸引过去。他一身白打扮,手执拂尘,上身纹丝不动,脚板挪移,飘上了舞台。哪里还有余展飞的影子?分明就是千年蛇妖白素贞嘛。
瞬间,舞台就成了峨眉山,山巍峨,云雾缭绕,美如仙境。
(选自《十月》2020年第3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句式方面整散、长短相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B.本文标题“仙境”作为一个物象,有象征作用。这种写法与茹志娟小说《百合花》中的“百合花”、铁凝小说《哦,香雪》中的“铅笔盒”相似。
C.本文从人物塑造上看,父亲一心发展鞋业,很现实;儿子在现实生活之外还有对艺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父亲对儿子形象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D.本文叙述方法灵活,倒叙与顺叙相结合。开篇采用倒叙方式,与结尾相照应;正文从第2段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叙事。
5.主人公余展飞痴迷越剧,历尽辛苦学越剧,但结果没能成为越剧名角,反而创办企业成了亿万富翁。作者对于主人公命运的这种安排和设定,并不让人觉得突兀。不突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