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家”的观念
                          商务英语A班 
王莉媚
09323105
  概要
  家的基本含义:祭祀(家畜)与房屋
  家的深层内涵:家国同构,爱家与爱国
  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人“家”的观念的认识
关键名词与参考资料
1家
2家国同构baike.baidu/view/443409.html?wtp=tt
  3中国特社会主义
4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资料来源:百度
翻开中国历史文化的书案,家这个名词与概念,似乎无处不在。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陈子良的《于塞北春日思归》中的“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还那脍炙人口的《月夜忆舍弟 》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无论漂泊在何方,家永远是最后的港湾,无论别家的金殿如何的輝煌,也抵不过自家简陋的草房,无论自身际遇如何,家永远是心头最大的牵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是不可替代的,是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是生命的寄托,拥有一个圆满的家是人生所要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家“家”在上面一个“宝盖儿头”,下面一个“豕”字。汉字但凡有“宝盖儿头”的字,大多有房屋的含义,“豕”就是猪,指代用来祭祀的级别。用猪羊等祭祀的宗庙就是家。这是华夏民族中家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的历史上,祭祀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神圣而重要的地位。在黄河下游的古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猪牙勾形饰的宗教祭祀用品,在夏商周时,祭祀更成为了国家的大事,出现了一批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著名的祭祀用品,更出现了陪葬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无祭祀,则失祖宗,失敬畏,坏社稷,害子孙,遗祸无穷。祖者,父系根脉,宗者,祭祀之礼。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人的祖宗祭祀,分为几个类别,从草根平民到国家施政,贯穿上下,始终如一。感恩类的祭祀,祭祀天地,祭祀太庙、宗庙。天地祭祀,是祖宗祭祀的根本和来源。天地阴阳,化育万物,是一切生命的原始父母,感恩天地,祖宗之源。太庙祭祀,是皇室家族的祖宗祭祀,家族祭祀的最高级别。各家族的宗祠祠堂,有一姓之宗祠,有郡属堂号分支的祠堂。在民间还有祭祀土地的土地庙,也属感恩类祭祀的民间形式。追崇类的祭祀,祭祀圣贤,祭祀英雄。祭祀祖师。圣贤祭祀,黄帝陵、伏羲陵、老君庙、孔庙等。英雄祭祀,岳庙、关庙、各地城隍庙等。祖师祭祀,民间百工之祖师祭祀。所有祭祀,都是祖宗祭祀的具体化和文化延伸陈子良宗祠祠堂是家的最基本定义
中国人讲求有安身立命之地,于是,在某一程度上,屋子便成了家的代名词。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选自《全唐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感慨,从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有瓦遮头”,这种观念深入中国人的心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国人奔波劳碌,奋斗拼搏,为的就是能有一个安稳的家来安享晚年。“死得其所”“落叶归根”表达了中国人对家的强烈归宿感,死无葬身之地之地则是人生最残忍的事。
    在家的基本含义上,中国人又赋予了家更加深刻的含义。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家国一体,无国不成家。爱家,升华成强烈的爱国情感。汉代名将霍去病,衣不解体,马不离鞍,戎马一生,赫赫功绩,却道一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家国之情让多少荣华富贵黯然失!“十年梦醒相思泪,万里西风瀚海沙。同命鸳鸯悲命薄,天涯何处是我家。愿将热血洒明尘,且把遗言托旧人。应念李郎家国恨,留他同赏雪山春。”国安则家定,国危则家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国人早已将家国融于一体了。
  东林书院有一对家喻户晓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何将人们家、国、天下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激发,都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发展中成了一个必须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
  “钉子户”的问题,我们耳熟能详,前段时间,武广线,广州地铁九号线的工程建设中都出现了这样的事件。解决钉子户问题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拆迁伤害了人们心中对“家”的感情。“家”是他们的摇篮,是他们的寄托,凝聚了多年深厚的感情,生后在那个家里面,已经成了他们生后的习惯,融入了他们的血肉和骨髓,然后突然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拿着一叠钱来了,说,你们要马上离开这里。这样,他们能接受吗?当然,城市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拆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此等问题上,政府部门和开发商,是否应该要尊重人们心中对“家”神圣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求得双方的皆大欢喜呢?以为有钱,有权就可以解决问题,摆着架子,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是人们神圣家园的践踏,是对人们神圣情感的侮辱,这样,人们只会反抗,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
家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今天我们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家的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民生问题,如粮油价格的问题,房价的问题等问题,如果忽
略人们对家的基本的认知,没有意识到这同样对中国人的精神有着极大影响,生生地夺去人们生存的依靠,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开了“家国同构”的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不能将啊人们爱家与爱国的热情融合起来,在多的教育与宣传页也只会是流于形式而已 ……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一样能脱离中国人那种根深蒂固的家的观念。对中国人“家”的观念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须研究的一门深奥的学问,读懂这种情感,是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一把入门钥匙。
注释: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为: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出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这里“家”是指家庭,今义取代古义。春秋时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现代汉语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应译成进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国。”
3“十年梦醒相思泪……天涯何处是我家”出自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写的《女帝奇英传影》·七绝两首之一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自《礼记•大学》
6中国特社会主义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