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咬⽂嚼字”是⼀个成语,它⼀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来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的这篇⽂章⾥,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章或写作时,要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就需要这种“咬⽂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些好的⽂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质兼美的好⽂章。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设计
1、使⽤教材:⼈教版⾼中《语⽂》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嚼字》
2、教学⽬标:
(1)知识与能⼒:理解⽂章内容,掌握⽂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法:布置学⽣在课前预习课⽂,理解⽂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学习过程中“咬⽂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章是朱光潜先⽣的⼀篇随笔,同时也是⼀篇短⼩精悍的议论⽂。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议论⽂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引导学⽣培养咬⽂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到⾃⼰的学习中。
6、教学⽅法:⾃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P.1课题]
2009年9⽉4⽇,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五中学调研时说“⼴⼤师⽣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为⼈梯,奋⽃当以⾝为先。⾃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家⼀起朗读⼀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P.2]
做学问也好,⽣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
(⼆)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现代美学家、⽂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代表作品:《⽂艺⼼理学》、《谈美书简》、《西⽅美学史》等。
⼈⽣格⾔:“以出世的精神,做⼊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要关注本地的名⼈。
2、他的⼈⽣格⾔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强不息的写照,⽽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把握论点
请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思考问题:
1、“咬⽂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它来作为⾃⼰的观点,⼀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中⼀作者是怎样阐述⾃⼰的观点的?
(学⽣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嚼字,在表⾯上像只是斟酌⽂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学,⽆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深⼊分析
1、为了让⼤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章最后⼀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个实例,说明咬⽂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么?
(学⽣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不仅不是随便举的,⽽且是⽤⼼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是关于⽂字修改,⼀⽅⾯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字修改的例⼦: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诵读修改前后的句⼦来体会“咬⽂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种改法,却产⽣两种不同的效果,⼀个成功,⼀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不可以千篇⼀律的修改,应分析句⼦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P.6]
补充⽰例:唐代诗⼈宋之问《渡汉江》“岭外⾳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的情况,⼜担⼼⾃⼰给家⼈带来灾祸,“怯”可以⾮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盾的⼼情。
总结:写⽂章时要求⽤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P.7]
吟安⼀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死不休。(唐·杜甫)
⽆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只有⼀个,真正适⽤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个,就是那最准确的⼀句、最准确的⼀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你必须把这的句⼦、的动词、的形容词出来。(法·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朗读修改前后的句⼦,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P.8]
补充⽰例: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段原来是“环滁四⾯皆⼭,东有乌龙⼭,西有⼤丰⼭,南有花⼭,北有⽩⽶⼭,其西南诸⼭,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例。
总结:⽂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的意味,也就是说咬⽂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P.9]
(这个故事已经⽿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嚼字的,同时引导学⽣⽤咬⽂嚼字的精神⾃⼰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出⽂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可⾃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励)
总结:⽆论⽤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结:以上三个例⼦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龙团是福建名茶,⼀般是地⽅上供给皇帝的茶。⼀两茶相当于0.1两黄⾦。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龙团,异常兴奋,来到⽆锡的第⼆泉取泉⽔泡茶。⼩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理解“天上⼩团⽉”是由“⼩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意,⽤⾃⼰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运动中韩愈等⼈提出写⽂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词必⼰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正⼀反两个例⼦都充分说明了咬⽂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P.10]
补充⽰例:唐代⼤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寻常见,崔九堂前⼏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的⾳乐家,受唐⽞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世;
⑶暗指⾃⼰不幸的⾝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论证,作者指出⽆论是⽂字修改,还是使⽤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种阅读的⽅法,读书“不要固执⼀点,咬⽂嚼字”。⾯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由讨论,⽼师可加以指导和⿎励。)
(六)应⽤拓展,活学活⽤
课前⽼师要求学⽣整理出⾃⼰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选择了其中的⼀部分,请学⽣⾃⼰赏析。
[PPT课件演⽰: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补充。)
[PPT课件演⽰: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字就像灯⾥的烛光。若是⾥⾯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冰⼼《漫谈语⽂的教学与学习》)
醉翁亭记教案 (七)作业设计
⽚段训练:请写⼀个⽚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
篇⼆
教学⽬标:
1、探究斟酌⽂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章的观点。
教学⽅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通过探究学习,形成⾃⼰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诵读、改写、⽐较多种⽅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的思维,从⽽培养“⼀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发掘教材⽂本内容,以课⽂为例⼦,探究斟酌⽂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些启⽰。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的《咬⽂嚼字》进⼊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节,笔者和其他⽼师⼀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嚼字的事例⼀个接⼀个,⽼师⽰范性地先引⼀些学⽣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操⼑上阵来“咬⽂嚼字”,例如:
(1)原⽂:眼看朋辈成新⿁改⽂:忍看朋辈成新⿁
(2)原⽂:春风⼜到江南岸改⽂:春风⼜绿江南岸
(3)原⽂:红杏枝头春意浓改⽂: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昨夜数枝开改⽂:昨夜⼀枝开
⽼师教学设计的⽬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明确:⽂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跟思想情感⾛,更换了⽂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本资源的发掘,⼤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必须⽴⾜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本⽽“在碗外饭吃”,我们应强调⽂本的细读特⾊,就《咬⽂嚼字》⼀⽂来说,应以课⽂为例⼦,从课⽂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些启⽰。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除结语之外,⼤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部分,举了三个例⼦说明⽂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部分,讲⽂字联想意义的使⽤,有正负两⾯。正⾯是善⽤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是“套板反应”,⼀派套语滥调,全⽆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改字、李⼴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
番“咬⽂嚼字”。
⼆、合作探究:
(⼀)“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的宋⽟不但不同情,反⽽感到⾼兴,因为这样⼀来,楚国上下之⽂章就数他宋⽟第⼀。为此,婵娟极为⽓愤地骂宋⽟是没有⾻⽓的⽂⼈。
2、反复诵读⽐较下列两个句⼦,看看哪句表现⼒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的⽂⼈。
B.你这没有⾻⽓的⽂⼈。
3、想⼀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的?
你这*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
你这畜⽣!
你这挨千⼑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
(⼆)你⽀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射虎⼀段的前后⽂字:
⼴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右北平。⼴出猎,见草中⽯,以为虎⽽射之,中⽯没镞,视之⽯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矣。⼴所居郡闻有虎,尝⾃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亦竟射杀之。
2、参照《史记》原⽂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的评论,对此你⽀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字还有什么见解吗?
3、明确:
⽂字⼀增⼀减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补充:《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下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