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学情分析】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学生思维能力欠缺。这一能力缺失,只凭记背,只凭积累,语文能力仍然无法提升。《岳阳楼记》前2节课已经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于是,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动人情怀上。在实现此教学目标的同时,如能从纵横两个方向(即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岳阳楼记》的理解是否更深入?视野是否会更为开阔?这一次尝试,是一个点,这个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教案
1、赏析精彩的景物描写。
2、感知三重境界,并思考其高下之别,进而明确全文核心主张。
3、感受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动人情怀。
4、提升纵横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以岳阳楼为出发点,将思维向纵横延伸,在更宽广的视野下,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动人情怀。
【教学难点】
1、对三重境界的寻及理性思考。
2、跨越时代隔阂,感受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动人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预习任务:《岳阳楼记》写景句中,你最欣赏的是?以下关键词可供参考:1、善炼字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多角度(有声有、有动有静、有远有近… … )4、对称、对比5、修辞 ……传到班级论坛。
(学生活动:课前,齐背《岳阳楼记》,书声朗朗。)
一、引入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这样高度评价《岳阳楼记》:
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
《岳阳楼记》的影响力为何穿越古今、长久不衰?今天的课,我们由一个点出发去探寻一番。这个点,就是岳阳楼。(板书课题、作者
二、岳阳楼
1、补充介绍:洞庭湖        岳阳楼      扬名过程
2、赏美景
《岳阳楼记》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是使其扬名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第一时间吸引了我们。所以,首先,我们来赏美景。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写了赏析文字,现在,拿出班刊,我们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前2节课已经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借助班刊这一平台,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班刊见后)。所以,这里的分享,是前2节课充分铺垫后的延伸、收束。并非本节课教学重点,但却为本节课通过景与情的关系进一步领会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活动】:
1)诵读。你觉得写得特别美的句子。
2)分享。印发的赏析文字中,哪些内容你很赞同或觉得精彩?
3)思考。精彩的景物描写,是《岳阳楼记》熠熠生辉的一大原因。在同学的赏析之外,你还有何补充?
(学生分享、互相评点,教师适时追问、点拨)
3.分角诵读
诵读指导:3、4段应分别读出什么情感?在原文答案。(悲、喜!圈画出!) 【学生活动】:齐读第2段,男生读第3段,女生读第4段。
三、过渡、深化
1、同学们,讲到这儿,如果我们对《岳阳楼记》的了解,到岳阳楼景的欣赏,就停止了,无异于井底之蛙,只窥见了头顶的那一小片天空,而遗漏了浩瀚的星海。
2、老师想起,之前的作文课,给大家读过一篇文章《美丽的插曲》。
老师想问问你们,这位同学的文章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立意更高)为什么他能做到立意更高?(眼界更宽广)眼界由什么决定?(思维)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积累引入,实现教材与课外积累的沟通,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回归文本
师:回归文本,如果我们以岳阳楼为一个点,将思维向纵横方向拓展。纵,即时间。横,
即空间。接下来,跟随老师的引领,我们继续探究,看看我们的眼界和境界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设计意图: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将关注区域扩大,以此来观照岳阳楼,观照《岳阳楼记》,是否会产生更深入、更多角度的领悟和理解。)
四、纵向(时间)
(一)内容解读
1、师:时间上,我们要关注3个或3类人(板书:古仁人、迁客骚人、范仲淹)
补充文体知识“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记景目的往往在于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主张,抒发作者的情怀。
迅速浏览全文,出这三者各自的人生观。
(学生寻、勾圈、发言。教师点拨、板书。)
2、三者的心境有无不同?
3、哪一个是全文核心,即文章主旨?
4、既然如此,为何要先提迁客骚人和古仁人?
5、那么,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属于哪一类呢?为什么?
6、作者表现出的境界如此之高,他自己做到了吗?
【多媒体展示】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诵说:“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广为人知道。
另外,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也是这一信念的极好诠释:天圣七年,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景祐三年,范仲淹再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结党营私,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
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这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范仲淹个人经历,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其精神境界,进一步感知文字中包含的复杂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情感升华
1、主问题:回顾“记”的知识,全文,作者情感表达最强烈的,是哪一句?预设:“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计意图:“记”这一文体的特点,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品析写景段后,进一步探寻作者最终想借此文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通过文字领会到的情感,又反过来加深其对“记”这一文体的理解。)
2、读一读,你能出哪些情感。
预设:(1)劝慰(朋友)。
    (2)噫!(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字?)强调情感。(强调了什么样的情感?)
a、孤寂、悲凉。(生读)
b、不甘。(生读,强调“噫”、“微”)
c、劝勉、号召、期待。(生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字拉长,句末声调上扬。)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全天下的人)。(再齐读,深情,语调上扬,“谁”、“归”二字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