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 题
28醉翁亭记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探究新课
一、由写此文背景导入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研习课内
三、疏通全文大意
四、研究,探讨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1.合作学习
2.集体解难。
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一)研读课文一段。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二、1.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三、1.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
四、(一)1.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研读课文二段。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三)研读课文三段。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四)研读课文四段。
(二)1.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3.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三)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四)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作业
五、讨论交流
做质量检测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
讨论并归纳:1.写景与抒情相结合。2.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质量检测
板  书  设  计
醉翁亭记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第一段:引入
第二段:写景
    第三段:写游写宴
第四段:写归
主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教  学  反  思醉翁亭记教案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结合重点句子,体会文中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