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醉翁亭欣赏了山水之美,还通过对一组醉翁心语的初步品读,提出了几个极有价值的问题。
课件出示:
醉翁是自嘲吗?
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
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
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这些问题关乎着对作者心迹的深层触摸,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尝试更深度地探寻“醉翁之意”。
二、还原品读,知人论世
设计意图
适时提供背景,有助于知人论世,为深化认识醉翁的精神世界提供支持。
课件出示:
宋仁宗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其辩护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古人因政治问题贬谪异地是常事,但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他在知滁州任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
1.醉心“蔚然”山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用还原分析的思维,揭示矛盾,到“超出常轨”点,从而理解“山水之乐”的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点。
明确:显然不吻合。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已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
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前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2.认识“颓然”太守。
如果在文章中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设计意图
山水之乐只是排遣,不是根本之乐。抓住“颓然”,试图引导学生继续还原作者文字与内心的吻合点。此处赏读点到为止,不宜纠缠,建立初步印象即可。
学生寻读课文,交流。
预设: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出示:
比较:关于“颓然”的意思,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
a.欲醉欲倒的样子。
b.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明确: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岂不快哉!“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
3.考察“杂然”太守宴。
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竟“杂”在哪里呢?
(1)讲述。
课件出示:
齐读第3段。请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展开讲述:
①宴席人员“杂然”;
②宴席菜品“杂然”;
③宴席活动“杂然”;
④宴席气氛“杂然”。
交流:
宴席人员“杂然”;引导学生抓住“伛偻提携”和“众宾”这是一桌流动的宴席,没有预定的客人,也许有随从,也许有游玩的老人与孩子。
宴席菜品“杂然”;宴中食物不是厨房里精心烹调而成,而是就地取材,酿泉做的酒,溪水中现捕的鱼,山里的野味,林间的野菜,有一样算一样,随意鲜活,不拘排场,无人在意或计较。
宴席活动“杂然”:没有高雅的音乐伴奏,你们投壶,他们下棋,我们猜拳行令,推杯换盏。
宴席气氛“杂然”:宴席外,不远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
儿站起来,有人一会儿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乐乐”的欢愉氛围。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整合第3段文意,聚焦“杂然”展开三个层次的品读。
“讲述”环节有助于学生更感性、更细腻地把握太守宴的与众不同。
“感知”环节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逐渐提升认识,把握游宴中的人情世态。
“深化”环节水到渠成,学生们此刻已入境入情,对太守的“颓然”情态自有崭新感悟。这个环节是对上一环节“认识‘颓然’太守”的回扣深化。
(2)感知。
课件出示:
此刻,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
交流:
民风淳朴;
醉翁亭记教案人寿年丰;
惬意安乐;
自由欢畅;
随遇而安;
平等和谐;
政通人和。
此刻,在这份太平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颓然乎期间”。
(3)深化。
课件出示:
我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读出了。
交流:
中年为翁的沧桑;
人生的坎坷不易;
治下安宁的满足;
与民同乐的享受;
宽简爱民的胸怀;
随缘自适的闲雅。
小结:读到此处,我们方幡然明白,原来太守“得之心寓之酒”的真的不只有醉翁亭外的山山水水。他不说,但一切都在他的眼里,当下所有的美、所有的痛、所有的乐、所有的理想都在他的心中交融,都在他的酒中升腾,此时太守亦是“不醉难休”,但意更深啊!
三、参读深悟,深入解读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啊,欧阳修“醉”得确实不一般,他不像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也不像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他的内心着实是“醒”着的,正如其诗歌所云:“日暮山风来,吹我还醒然。”
好一个“我还醒然”!
请结合下面四则相关材料展开研读,寻依据证明“醉翁醒然”。
设计意图
在前面还原分析层层推进的基础上,此环节采用参读法,抓住“醒”字做文章,提供四则材料,相当于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醉翁最真切的人生
状态和精神世界。
课件出示:
材料一: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信中评述前世名人: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材料二:公之在滁……民安其政。盖自公至州,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故公得与四方宾客及是州之民,日游览于山水之胜而乐也。(林文俊《送郑君有章守滁州序》)
材料三:某(欧阳修自称)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欧阳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其二十)
材料四: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了一座亭子,并起名为“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曾巩在文中写道“其心洒然而醒”。
学生读材料,议论、交流。
明确:
材料一表明欧阳修不愿意像古人那样遭遇贬谪,便“戚戚怨嗟”,牢骚满腹,他不想做“庸人”。据此再结合文章“饮少辄醉”推断,欧阳修可能是故意“饮少”,佯作醉意,绝非借酒买醉,他就像今人歌词里唱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二中,“民安其政”表明欧阳修治理有方,“无不获之岁,无不给之民,民乐丰登”表明欧阳修热忱关怀百姓,给予帮扶,家家每年都有收获,粮食丰收,百姓和乐。据此可以判断,欧阳修不是一个只知醉饮山林的无为官员,他清醒地知道要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三中,欧阳修清晰地说明了自己不是因为学业长进,也不是因为有山水有琴有酒而快乐。他以自
己的切身体会感悟到了“不忽小官”的成就感,当他向好朋友讲述“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时,想必是无比自豪与欣喜的。由此可见,欧阳修更加清醒理性地认识到了“小官”的为官之道,格局境界更高一层。所以说,醉翁醒然。
材料四中,欧阳修自建“醒心亭”,犹如写作中“直抒胸臆”。他大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