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
4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注音:  滁(   壑(       琅琊(    潺(        酿(   
            )朝而往         伛偻(  酒洌(   
 蔌(      觥筹(    翳(           
2、填字:
林hè_____ wèi_____ 水声chán chán_____
tuí_____ 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
yǔ_____lǚ_____提携 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 宴hān_____之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    ),又号六一居士,(  )文学家,史学家,旧列
“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本文选自(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环(  )滁  林壑(  )尤美、 蔚然(  )而深秀(  )、山(  )行、峰回(  )翼然(      )、名(    )之者、太守自谓(  )、饮少辄(  )醉、
醉翁之意(  )、得(  )之心而寓(  )之酒也
3、翻译句子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概括第一段 的大意:
由醉翁亭的(      )、亭名的(          )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5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
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7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
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8.背诵此段。
醉翁亭记教案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解释。
若夫(      霏(    )、暝(  )、晦(    )风霜高洁(        )、
野芳(  )发(    )、佳木秀(    )而繁阴(    )、四时(     
3、句子翻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这段描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
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背诵此段。
第二课时
一、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至于(    )、负(    )者歌于途(  )、伛偻(  )提携(  )、临(  )溪而渔(  )、
泉香而酒洌(  ),山肴(  )野蔌(  )、杂然(  )、宴酣(    )  、觥(  )筹(    )交错、颓(    )然
3、学生翻译。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背诵此段。
二、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解释重要字词:
已而(  )、阴翳(    )、太守之乐(  )其乐(    )、述以(    )文
3、翻译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                       
众宾客:(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7 第四段的大意: 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第三课时
.复习课文翻译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                                                                     
                                                                                 
(二)那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