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复习学案
醉翁亭记教案
文】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畅,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在楼上刻写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向北通往巫峡,向南直达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常常聚会在这里,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别吗?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状;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昏暗,虎长啸,猿啼叫。(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情绪;(因)离开京都而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而心情沉重),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至于(那)春天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光十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鱼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送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啊!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
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写这篇文章)当时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解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    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  具:都,全。  兴,兴办。    制:规模。    属:通“嘱”,嘱咐。    胜状:胜景,好景。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壮阔。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都是“边”的意思。  横,广阔。    朝晖夕阴: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形容天气变幻不定。  晖:日光。    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极:尽,直到尽头。    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的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议论或描述。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的议论或描述。“若夫”近似“像那”。  “
至若”近似“至于”、“又如”。    霪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  开:放晴。    排空:冲向天空。    隐曜:藏起光辉。曜,光芒。    潜形:隐没形迹。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薄暮冥冥:傍晚天昏暗。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朝廷,怀念故乡,忧虑人家说自己的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  国,国都,首都。  萧然:凄凉冷落。景明:阳光明媚。  景,日光。    不惊:平静。  惊,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形容面积很大。 顷,百亩为一顷。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美丽的鱼。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璧,圆形的玉。    何极:哪有尽头。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偕,一起。  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上做高官。庙堂,喻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下文的“”即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指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江湖,泛指四方各地。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微,无,没有。 归,归附。
中考重点语句翻译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前人之述备矣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中考问题探究
1、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
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3、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
——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讲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
“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讲就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5、请写出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简要分析第③④两段对第⑤段的作用。
——③④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描写为第⑤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7、“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宠有辱,有喜有悲,我们也应该有古仁人的心态,悲则泰然,喜则淡然。
8、“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
——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9、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出这样的例子吗?
——如: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唐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现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文中写湖光月交相辉映的句子是哪几句?“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1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用来反衬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进而歌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
12、第③④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哪两种人的思想感情?这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
13、“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
——古仁人。      安慰、劝勉。
14、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第二段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看到天气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气不好,景悲凉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不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
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17、《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气象万千,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心旷神怡
18、“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
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19、第5段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分别照应哪些语句?
——“不以物喜”照应第4段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己悲”照应第3段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0、文章第2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