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草原》这篇散⽂,记叙了作者第⼀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1课《草原》课⽂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的天⽐别处的更可爱,空⽓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歌⼀曲,表⽰我满⼼的愉快。在天底下,⼀碧千⾥,⽽并不茫茫。四⾯都有⼩丘,平地是绿的,⼩丘也是绿的。⽺⼀会⼉上了⼩丘,⼀会⼉⼜下来,⾛在哪⾥都像给⽆边的绿毯绣上了⽩⾊的⼤花。那些⼩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绿⾊渲染,不⽤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云际。这种境界,既使⼈惊叹,⼜叫⼈舒服,既愿久⽴四望,⼜想坐下低吟⼀⾸奇丽的⼩诗。在这境界⾥,连骏马和⼤⽜有时候都静⽴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限乐趣。
醉翁亭记教案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了⼀百五⼗⾥,才到达⽬的地。⼀百五⼗⾥全是草原。再⾛⼀百五⼗⾥,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车⼗分洒脱,只要⽅向不错,怎么⾛都可以。初⼊草原,听不见⼀点⼉声⾳,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鸟。⾛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河!⽜⽺多起来,也看到了马,隐隐有鞭⼦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丘上出现了⼀马,马上的男⼥⽼少穿着各⾊的⾐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来到⼏⼗⾥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们⽴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
在汽车左右与前⾯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车跟着马飞过⼩丘,看见了⼏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很多,都是从⼏⼗⾥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家的语⾔不同,⼼可是⼀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那么亲热,⼀点⼉不拘束。不⼤⼀会⼉,好客的主⼈端进来⼤盘的⼿抓⽺⾁。⼲部向我们敬酒,七⼗岁的⽼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既⼤⽅,⼜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们唱民歌。我们同⾏的歌⼿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什么语⾔都更响亮,都更感⼈,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的微笑。
  饭后,⼩伙⼦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___________________
  本⽂作者⽼舍,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1课《草原》教案1
  教学⽬标
  1.会写9个⽣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想象草原迷⼈的景象,背诵第1⾃然段。
  3.感受内蒙古⼤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表达上的⼀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法。教学重点引导学⽣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幅幅⽣动的画⾯,从⽽感受草原风光与⼈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中优美的语⾔,体会表达的⽅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会写“毯、陈、裳”等9个⽣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清⽂章结构,通过语⾔⽂字展开想象,在脑海⾥再现课⽂所描述的⽣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字词。
  2.理清⽂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中优美的语⾔,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导⼊新课,揭⽰课题。
  1.出⽰草原图⽚,播放背景⾳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引领学⽣进⼊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个地⽅我特别向往,那⼉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的绵⽺。如果你到了那⼉呀,⼀定会被那⾥⽆边⽆际的绿⾊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是哪⾥吗?对,就是辽阔的⼤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眼睛、⽤⽿朵,去感受⼀下草原的美吧!
  2.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如:草原的景⾊如何?草原的⼈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的经历解答⼀下。
  ⼆、初读课⽂,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曾任中国⽂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舍以市民⽣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说《骆驼祥⼦》《四世同堂》《⽼张的哲学》《⼆马》,
中篇⼩说《⽉⽛⼉》《我这⼀辈⼦》,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多语⾔通俗浅显,朴实⽆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由朗读课⽂,把课⽂读通顺。朗读时画出⽣字新词,注意读准⽣字字⾳。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的字。教师纠正字⾳,学⽣识记⽣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腐拘束羞涩摔跤忍⼼洒脱飞驰微笑勾勒⽬的地蒙古包好客
  ◆需注意的字⾳:
  “陈”是前⿐⾳,“涩”是平⾆⾳,“裳”要读轻⾳。注意多⾳字“勒”“的”“蒙”“好”,可利⽤查字典的⽅法进⾏⾳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不是“亻”。
  (2)引导学⽣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范。
  ◆书写指导:
  [毯]“⽑”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的“⼝”略扁,“⼯”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的竖从第⼆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整体把握课⽂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章的⾏⽂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先描绘了⼀望⽆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展⽰了⼈
们欢迎远⽅客⼈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第1⾃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舍先⽣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然段,其他学⽣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的天⽐别处的更可爱,空⽓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歌⼀曲,表⽰我满⼼的愉快。
  ①学⽣选择、⽐较词语:空⽓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感受作者⽤词的⽣动、准确。
  ②展⽰相关图⽚,让学⽣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情。
  (2)在天底下,⼀碧千⾥,⽽并不茫茫。
  ①板书“⼀碧千⾥”,解释词语:“⼀”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指草原辽阔⽆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草原“⼀碧千⾥”的图⽚,让学⽣想⼀想,还可以⽤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欲流”。
  (3)那些⼩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绿⾊渲染,不⽤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云际。这种境界,既使⼈惊叹,⼜叫⼈舒服,既愿久⽴四望,⼜想坐下低吟⼀⾸奇丽的⼩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语,“渲染”是指⽤⽔墨或淡的⾊彩涂抹画⾯,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运⽤“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对⽐,以加深理解。
)“翠⾊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青翠,富有⽣机。⽼舍先⽣将草原⽐作⼀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赏⼼悦⽬。
  ②写法提⽰:“那些⼩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这种境界,既使⼈惊叹,⼜叫⼈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运⽤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讲解的“使我总想⾼歌⼀曲,表⽰我满⼼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想象“翠⾊欲流”“流⼊云际”是怎样的画⾯,指名说⼀说。
  (4)在这境界⾥,连骏马和⼤⽜有时候都静⽴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体会拟⼈修辞⼿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的天然牧场,这⾥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马都似乎陶醉了,像⼈⼀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说⼀说、写⼀写拟⼈句。)
  ⼩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我们仿佛置⾝于辽阔的⼤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的景⾊。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些修辞⼿法,感受⽂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结合本课⽂字,展开想象,你⼀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碧千⾥,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丘写到近处的⽺、骏马、⼤⽜,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天空——(地)天底下——⽺——⼩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
  预设:可采⽤师⽣共背、同学互背等⽅式。若有学⽣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家感受到了内蒙古⼤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活着怎样的⼈呢?他们有着怎样的⽣活习惯,⼜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舍先⽣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起去看⼀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字新词,朗读了课⽂,重点学习了第1⾃然段,掌握了背诵这⼀⾃然段的⽅法。⼤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去过⼤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动;________朗读课⽂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定在朗读上下了⼀番功夫;________的发⾔也很有⾃⼰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交流收获。
  (1)⾃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法。
  (2)摘抄、积累⽂中⾃⼰喜欢的词语和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课时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在草原⾃然美与⼈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中优美的语⾔。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导⼊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指名背诵第1⾃然段。
  (2)让学⽣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丘、⽺、骏马、⼤⽜……)
  2.教师过渡,导⼊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草原除了景美,这⾥的⼈更美。草原上的⼈们⾮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来到草原,感受那⾥的⼈情美。
  ⼆、研读课⽂,重点探究。
  1.⾃读⾃悟,交流印象。
  (1)学⽣⾃由朗读课⽂第2—5⾃然段,教师出⽰⾃读要求,引导学⽣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想蒙古族⼈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组合作交流,品读⾃⼰到的语句,说⼀说蒙古族⼈民给⾃⼰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情美”。
  (1)学⽣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个词概括草原⼈民的特点,你想⽤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幅幅画⾯,给每层内容加⼀个⼩标题。(这⼀部分课⽂,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然段。每个⾃然段各是⼀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课时,学⽣已经简单了解了⽂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要引导学⽣发挥想象,把⼀幕幕情景想象成⼀幅幅画⾯,表达准确即可。
  (2)师⽣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丘上出现了⼀马,马上的男⼥⽼少穿着各⾊的⾐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体会⽐喻修辞⼿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乡⾝着节⽇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襟⾐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作彩虹,不仅形似⽽且神似。(可指导学⽣说⼀说、写⼀写⽐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们⽴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
  预设:引导学⽣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
、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家的语⾔不同,⼼可是⼀样。
  预设:教师⽰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什么语⾔都更响亮,都更感⼈,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的微笑。(如何理解“会⼼的微笑”?)
  明确:主⼈和宾客间可能语⾔不通,但是⾳乐是没有语⾔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传递着友爱、理解,⼤家不⽤语⾔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的微笑”。
  ⑤饭后,⼩伙⼦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让学⽣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民最喜欢的传统项⽬,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民⼒与美的展⽰。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望⽆际的草原。⽿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喷⾹的奶茶、鲜美的⽺⾁回味⽆穷;脑海中,那雄健有⼒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说出表⽰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是指蒙古族⼈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绿⾊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民情谊很深,哪⾥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家站在⼣阳下⽆边⽆际的⼤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的中⼼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
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个学⽣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个学⽣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法⽤准确的语⾔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引导。
  4.回顾课⽂,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前⾯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写了⼈情美。风光美和⼈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