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一 背诵全文。
  二 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
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 读课文。
  △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朝()而往 伛偻()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筹() 翳()
  △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 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
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 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 熟读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 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 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 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 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
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 背诵全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
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
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
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
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
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
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醉翁亭记教案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
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
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生:小组讨论。
  师点评: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山环绕图 → 琅琊秀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
  生:小组合作、探究。
  (1)师点评: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不由得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
  (2)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感受人欢,再探太守为何而醉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这个地方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
  (2)齐声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师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3)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四、体悟情怀,三探太守为何而醉
  进一步探究: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此为本文的精髓,也是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1)师点评: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板书(以乐写悲)
  (2)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师明确: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评: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归纳情怀,揭示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归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
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与不幸,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假如你是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醉景 朝暮之景 乐
  四时之景
  滁人游 以乐写悲
  醉人 太守宴 以醉写乐
  众宾欢
  太守醉
  卒章显志
  醉情 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