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九上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第1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以“环滁皆山也”领起,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环境。然后,先写西南峰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的方位,还通过层层推近,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留下悬念。通过这样轻松闲逸的问答,文章由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抒情。太守自号醉翁,又别有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发。
第2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地展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美妙无比,千变万化,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结,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结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之宴。这一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样的游乐场景,在太守看来,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写宴饮
之乐,故意宕开一笔,先说食物的来源,都是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同样,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只有投壶下棋而已。这里,太守的形象再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简笔勾勒出醉翁之态,可谓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4段,写日暮而归。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几种“乐”: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整篇文章贯串一个“乐”字,层层推进。到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点出全文的主旨,表现“与民同乐”的思想。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余音袅袅,饶有兴味。
1.骈散结合,富有韵味。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中大量运用骈偶句,增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运用灵活,让文章既富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
2.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而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来由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文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亭子周围的自然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再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表现滁州人民在祥和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的。
3.金线串珠,浑然天成。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露出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本文的思路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肴簌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乐其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行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玉珠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
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2.作品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潺潺(chán)环滁(chú)林壑(hè)
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
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觥筹(gōngchóu)
颓然(tuí)阴翳(yì)
2.重点词汇释义。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2)峰回路转(曲折、回环)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7)野芳发而幽香(花)
(8)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9)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
(10)伛偻提携(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11)泉香而酒洌(清)
(12)山肴野蔌(菜蔬)
(13)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14)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5)弈者胜(下棋)
(16)觥筹交错(酒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17)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18)颓然乎其间者(倒下的样子)
(19)树林阴翳(遮盖)
(20)太守谓谁(为,是)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短语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一词多义。
(1)临
(2)秀
(3)乐
(4)归
5.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管乐器/今义:丝线;竹子)
(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开放/今义:出发)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状语“于两峰之间”后置,应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状语“于途”后置,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
(2)判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者……也”表判断)
7.参考译文。
醉翁亭记教案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
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