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走近作者: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三、听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chán
翳(yì)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朝(zhāo)而往     伛偻(yǔ)(lǚ)        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chóu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四、疏通全文: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醉翁亭记教案
    (2)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洁白。
    (3)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
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1)
  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2)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课后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主旨探究
1.提问: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 主旨的?
2.提问: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明确: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3.提问: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是统一的:是表象,是实质,写是为了写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4.提问: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三、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
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四、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