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
       
设计说明
《荷塘月》这篇经典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基本会用到二到三课时,而竞赛应在一节课完成,如何对课文内容取舍又使文本相对完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重中之重,是个难题。思来想去便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1、品析语言,感受美景
4、5、6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希望通过对这三个自然段的品读分析,引导学生归纳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首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是开放式的教学,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以基础性知识为目的,还应该语文学习中的美。对于任何的诗篇、文章等,学生的学习必须先从认真的阅读开始。学生只有认真地读、用心地感受,才能感知到一篇优秀课文中所包含的韵律
美、节奏感以及意境美。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齐读、学生单个读、教师范读、点读个别语句等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人美的情境。此外,我注意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句,自主思考发言,调动学生欣赏美的热情。
2、身临其境,体味心灵
《荷塘月》中的情感是淡淡的。如何让学生读出文本中体现的作者淡淡的喜悦之中的那种淡淡的忧愁。我想到了从4、5、6三个写景段落中学生体会到的景物特点:朦胧、静谧、恬静等。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渡:“作者笔下的景为什么这么朦胧、静谧呢?”学生就关注到了文本中写情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处理为什么“颇不宁静”这个问题时,很多资料的解读都是“知人论世”式的解读。我认为,只依靠背景资料的阅读只能是单向的理解,而有限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无法进入交流的过程,这从一定程度上会湮没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我认为文中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文本第3自然段。其中“平常的自己”“自由的人”等关键词句才能真正懂得美景当中寄托的文人情怀,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后半部分有关江南的文字的价值。
对于江南采莲旧俗部分,文言诗句多少会阻碍内容的理解,所以我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来释疑。由此学生感受到《荷塘月》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审美世界,他用这荷月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短暂的美好去修补生活中的不足,给现实以慰藉。
3、精心的板书设计
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本文板书的设计。如何设计板书能更直观、更确切的表现文章内容?我不断地在思索。后来我把我的教学思路给我们学校的张华君老师说了,她依据我的教学思路帮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此板书既抓住了情景关系又很好的展示了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富有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
难点:感受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背影教学设计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在杨万里的笔下,寄予了他对大自然盎然生机的赞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在苏轼的笔下,承载了她对亲人的思念。那么,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荷塘月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荷塘月》。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富有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二、品味语言,感受美景
师:课文题目是“荷塘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荷塘月的美景?(板书:美    景)
生:4-6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个段落(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
老师发现学生读得太快,于是要求放慢速度再读
请一名学生读,另外一名同学评点
教师范读
学生再齐读
师:通过我们多次诵读,同学们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从这三个写景段落中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进行评点。
师:先给大家自主评点的时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大家自主评点的成果
学生自主评点(2到3分钟)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自主评点的成果
生:从4、5、6三个自然段选自己喜欢的语句
学生各抒己见从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炼字等角度分别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所提及到的手法: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炼字)
在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及时点播(大约交流了25分钟)
等到师生交流完毕,教师及时引导
师:善用修辞,锤炼字词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赏析这些手法的好处。请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把文中的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统统删掉,看效果与原文有什么不同?(给大家一个准备的时间)
生:删掉文中的修辞
师:我们一起读出大家保留的句子。
生:读删后的句子
师:请同学说说效果如何?
生1:没有了音律美
生2:没有了美感、画面感,内容不充实了
生3:很难想象到作者写了什么景
生4:┅┅
师:既然这些手法有这么些好处,请同学们在写作中尝试着去运用。学案上有一个〖妙笔生花〗的环节:参照《荷塘月》写景的语段,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或一种美景。这个任务请放在课下完成。
师:下面,我们概括刚才所赏析的景有什么特点?
生:朦胧、静谧、恬淡┅┅
师:板书(幽)静
三、身临其境,体味心灵
师:作者笔下的景为什么这么朦胧、静谧呢?(提示:写景往往与┅┅)
生:作者的心情有关(师板书:情)
师:作者的心情?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板书:愁)
师:为什么不宁静?
生:要结合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他担忧国家的命运
师:如果不牵涉背景,而是紧扣文本,谁还能出原因?
生:第3段有这么几句话:“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这就是作者“平常的自己”。说明作者在平常,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轻松。有太多东西要想,有太多不愿意做的事要做,太多身不由己,太多不自由了。
师:这实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心理感受,无关乎年龄和时代。据此,我们可以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实质就是“不自由”。(板书“愁”)
师:而作者去排遣时又说“且受用”说明什么?哪个字很重要?
生:说明作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排遣只是暂时的,是难以完全洒脱的,“且”很重要。
师:所以,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然而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于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又受忧愁的牵绊。作者的情感没有大起大落,喜悦有所掩抑,一切都是“淡淡的”。这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
师:因为这种“不宁静”无法完全排遣,作者才“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在采莲的场景里你读出了什么?请大家讨论之后回答。
学生讨论
师:下面我们展示讨论的结果
生1:江南采莲的整个画面很美好,洋溢着自由、幸福的气息。
生2:他们自由嬉戏,自由传情,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自由的世界中。
生3:采莲的场景是真正的自由,正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自由,才想到采莲的场景,进
而想到自己的家乡,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触发点。
师:采莲的场景写的是男女们嬉戏采莲、眉目传情的情态,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而作者所处的环境显然是不具备这种自由的,所以这是作者“理想世界”。这种自由、幸福的、诗意的生活触动了朱自清先生的思乡之情。文章的末段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板书“思”)
四、小结
请同学们看黑板,这篇散文是先生心灵的一扇窗。他在现实世界不自由(愁),但他却能于荷月世界中暂寻得内心的宁静,继而心想江南采莲,眺望那理想世界。他对美好的诗意的生活的向往有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他把这些情思深深地藏在了心里(板书“幽”)。“幽”有隐藏的意思。“幽”字恰好把这篇文字串联了起来。把这几个字用线串起来,恰好像田田的荷叶。是的,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把对自由、美好的渴望深深地藏在了荷叶田田、荷花朵朵之中。
结束语:
《荷塘月》真的是一篇读不完讲不完的经典,而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我们每个人以启示: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之中,都能到心灵的栖身处,桃花源,学会诗意的生活。
高一新生,对朱自清的文章并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匆匆》《绿》《背影》等,但《荷塘月》这篇散文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并把握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历程。
本节课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一是品味鉴赏有特的语言,二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因时间关系赏析的不够充分,有好多精美的句子以及作者在四五六段匠心独运的写景手法品味还不够透彻。这次晒课让我对备课有了新的认识,在钻研、解读教材中也让我意识到学无止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勇于探索才会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