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种新的教学论,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教材在编写时总能体现设计者力图教给学生的某种方法,但寻的路径却需要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体裁相同的课文进行梳理,引领学生思考、碰撞、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梳理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生命的成长。
【学情分析】
新教材按照话题编写学习单元,散文的学习零零散散见于不同单元,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理解停留在熟知“语料”的层面,何以成为经典,同类文字有何异同,则不甚了了。同时,
单元教学模式的固定使学生在关注共性知识的同时,弱化了文体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文本学习与阅读、写作相剥离的局面。因此, “语文知识的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应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王荣生)。
【学习目标】
1能独立阅读并分析散文的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2.体验文本的内涵,洞悉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促成文化品格的生成。
【梳理内容】
《现代文诵读》(三级达标教材)精选散文篇目
《藤野先生》《背影》《荷塘月》《白杨礼赞》《家》《敬畏自然》《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谁是最可爱的人》《听听那冷雨》
【重点与难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梳理,梳理掌握散文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结合散文的特点指导课外阅读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级梳理阶段(明确任务)
1.通读规定篇目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些文章分类。
2.试感知每一类文章的大致特点。
重点明确: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在内的,除诗
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狭义的散文专指文艺性散文,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的分类:
表现手法
哲理散文
二、课前二级梳理阶段(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确定每一小组研究方向,精读相关篇目,梳理该类写作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要求体现小组个性特点)
2、试结合某一篇,运用所梳理出来的知识指导阅读。
选材 | 线索 | 主旨 | 手法 | 语言 | ||
[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能从不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本环节拟让学生明白“作家写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读者从文本中发现了什么”。并借助这次梳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三、课堂三级梳理——探究阶段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呈现梳理结果(学生总结,师点拨)(约28分钟)
(一)选材 —— 人事风物巧拈来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 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如《藤野先生》《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
事件 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结合《我不是个好儿子》 《谁是最可爱的人》具体展开。
自然 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情感意志或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再加以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如:《荷塘月》《都江堰》《听听那冷雨》
(二)结构—— 匠心独现,各成一家 (学生总结,师点拨)
1、常见的散文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纵向式结构:(时间)如《背影》、《藤野先生》。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天山景物记》。
③纵横式结构(网状结构):如《听听那冷雨》。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家》。
⑤流线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荷塘月》
⑥对比式结构:《都江堰》。
⑦组合式结构(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断):《谁是最可爱的人》。
2、分析一篇散文的结构思路应注意:
1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分析记叙文、抒情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
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②注意语言标志
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
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另外还可以看标点,断层次。
③注意出中心句
一篇文章,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④注意分析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思路的表现,分析出线索,就能把握其思路。
关于线索:
1、线索的类型:
背影教学设计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感情变化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转换(空间)为线。
2、寻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议论总是紧扣线索物的,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在看似散乱的文字背后总有一条主线时隐时现。我把“形”称之为“意脉”,把“神”称为“情脉”。我们在梳理出意脉之后,可以进一步梳理出隐藏的“情脉”。
例如:《听听那冷雨》
意脉:听雨、淋雨——释雨——闻雨——观雨——听雨——悟雨
情脉:思乡、孺慕——倾心、赞美、喜爱——惋惜、感慨、思念
《都江堰》
意脉:都江堰和长城——都江堰的水——李冰父子
情脉:(史)长久濡养——(水)造福苍生——(人)冰清玉洁、贴近苍生
(三)手法 ——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总结,师点拨)
①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如:《都江堰》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荷塘月》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