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自学互研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jū nì)歌谣(yáo)契合(qì)
1 / 4
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
(2)词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8~13):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阅读全文,在文中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 / 4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交流点拨】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四、当堂演练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背影教学设计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3 / 4
【交流点拨】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文章思
路进行延伸赏析之后,有助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延伸设计难度过大,还需要不断改善。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课下要积极沟通。
4 / 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