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蛋托花》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意图:
孩子在秋天里是快乐的,有数不清的发现:变黄的树叶在空中飞舞,田野里变成了一片金黄,很多美味香甜的果实都成熟了,还有路边五颜六盛开着的小花······经过孩子们的一系列观察和制作,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展现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丰富性。教材中对于秋天的展现,用的比较多的是树叶粘贴画和种子粘贴画,而我这次选择的材料是废物利用——蛋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说教材
《课程指南》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家乡“金湖”,做为鱼米之乡,除了盛产鱼虾和各种农作物之外,还有上好的乌鸡蛋等等。鉴于以上种种原由,我利用了盛放乌鸡蛋的鸡蛋托,选择了《美丽的蛋托花》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那么,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所以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欣赏秋天的各种图片(变黄的树叶、金黄的田野、各类丰收的果实等等),直接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拨,从而激发幼儿操作和创作的兴趣。
采用演示法是因为能引导幼儿有目地的、仔细的观察教师的操作顺序及步骤。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新。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先观察,后想象,再动手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互相学习等方法。
五、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艺术活动,包括美术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学前幼儿美术教育大班年龄段的培养目标,结合教材本身的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让幼儿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的丰富性。
2.培养幼儿手的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利用废旧物品也可以做成漂亮的装饰品,来展现秋天
的美。
六、说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要先把蛋托剪成花朵的形状粘贴在纸板上,再用添画的表现方法根据秋天的主题来创作。不仅仅可以把蛋托花添画成插在花瓶里的花,也可以添画成情景画,比如公园的一角,又或者是幼儿园门前的一块开满小花的草地。
活动难点:幼儿平时剪纸比较多,纸张比较薄,而蛋托比较硬,幼儿在操作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剪成的花瓣要相对均匀。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遇到的困难。
七、活动准备:
1.涂好颜的蛋托若干
2.剪刀每人一把。
3.双面胶若干
4.硬纸板若干。
八、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季节的认识和感受。
基本部分:
1.出示秋天的场景画,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说一说,议一议。
让幼儿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运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动作,来表现对秋天的认识。
2.出示教师范作,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教师总结:这些花是用蛋托做成的。
3.教师现场示范蛋托花的做法。
左手捏住蛋托的边缘,右手拿好剪刀,先均匀地剪出四片大花瓣,然后再把四个大花瓣分别剪成2个小花瓣,这样一朵美丽的蛋托花就剪好了。蛋托花剪好后,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花粘贴在硬纸板上,可以添画成花瓶,也可以直接添画成草地或者公园的一角等情景画。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剪刀用完,要及时合上它的“小嘴巴”。结束部分:
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对联想丰富、创作新颖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教
师也可以对作品进行拍照,并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背影教学设计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开始就以彩明亮的秋天场景图片导入,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的丰富性。首先,活动的材料“蛋托”,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我能根据幼儿的想像,加上适当的引导,幼儿将蛋托花添画成放在花瓶里的花,添画成草地等情景画,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材料的新颖性,加上幼儿的热情投入,整个美术活动轻松愉快地完成了。
从《背影》教学设计看语文三维目标达成
语文《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提高了学生感悟作品、理解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本文以《背影》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了三维目标统一的意义和策略。
从《背影》教学设计看语文三维目标的达成
一、新《课标》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一百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民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在实施新课标教学以来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出现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倾向:比如,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
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其实,即使课文的内容是谈作者欣赏音乐的感受,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以及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应该重点讨论音乐欣赏问题,否则那便是音乐欣赏课而不是语文课。
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我根据新课标“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明确地提出:①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③领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④学习作者认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⑤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教学《背影》一课时,我注意了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我首先提出三个问题:(1)“祸不单行”一词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2)“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3)“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理解“祸不单行”词语意思的基础上,从文中出“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等“惨淡”的家境。再通过探究这部分内容与下文刻画父亲的背影有何关系、为何反复写父亲“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穿着,培养了学生知道作文中的铺垫、情感氛围、前后连贯等地地道道的语文知识。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都比较深入细致,既掌握了重点词、
句知识,表达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又提高了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在平淡的文字中体会蕴含的父子深情的语文能力。
二、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丰富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能力的高下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一度时间,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语文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为学生心灵发展树立人格楷模;列举生活中的榜样模范,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文化大餐”;善于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以情生情,以理激情,借景生情,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深情之后,恰当地提出两个
问题:在你的记忆中,父亲如何关心过你?假如父亲节来临,你将怎样表达你对父亲的关心?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反响,一个女孩说,她想送给父亲一支护手霜,因为父亲从事花草园艺工作,十分辛劳,近年来双手粗糙、干裂,他想让父亲摸在自己脸上的手光滑些。诚挚的话语赢得满场掌声。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尤其是读到第三部分中父亲关于“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时朱自清的心潮难平、激动不已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对父母有没有“太聪明”的时候?果然就有学生大胆反省,我又请大家回去以后都好好想想这个问题。随后,我告诉他们: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请关爱自己的父母吧!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就像朱自清先生捕捉到的父亲的背影一样。我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启迪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家人,增进一种普遍需要的‘良知’”。另外,在对课文的探究中我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从“徐州见父,面对家庭困难,朱自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却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话,以及行文至尾,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两处描写中领会到些什么?学生发言很踊跃,各抒已见,体会很深,最后我们一起归结为两点:一是要如何对待生活,那就是面对困境,不悲观失望,应振作。二是面对人生的不幸和坎坷,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方式去适应。是啊,在当前有些学生书生气十足,面对人生的不幸显得很脆弱。因此,教育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的。
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一个山里的孩子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
’你也试着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这触动了学生们思想的火花,创作的灵感。有的写道:“母亲就像一把风雨中的大伞,竭尽浑身力气撑过女儿的头顶”有的写道:“父亲就是那只狠心把小鹰扔一山谷的老鹰。”还有好多学生写得情真意切。
三、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无非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