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来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2、吟诵表现琵琶女演奏的段落特别是集中表现音乐的一部分,能够体悟出琵琶女在音乐中表达的深沉情感以及作者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描摹音乐的技巧,自选或者根据老师所提供的音乐片段练笔表达,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2、运用所学技巧,练笔表达。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大部分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但是毕竟经验有限,对于《琵琶行》这样的千古名篇, 感情上的体悟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学生们自己在平时就有这种积累,我感觉应该不是很难,所以只是把它确定为教学重点。真正的难点是对诗人所描述的音乐的赏析。因为这段描写不仅有手法,更有琵琶女内心的情感宣泄,所以必须结合着第三段的讲述进行分析,我设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在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1、师生共同朗诵法,本堂课的难点是音乐赏析,而赏析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诵,另
外我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听朗诵,然后模仿,这样很容易淡化学生对文本赏析。我采取的是边体悟情感便指导朗诵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读懂,读出味道。
2、课堂小练笔法 ,语文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能够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从分数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升腾到自由的空间,从而增进他们的智慧,这也是语文课肩负的使命,能够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可以说是两者兼顾。
3、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的带头作用。计划每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成果,关键处,教师点拨。
4、教学手段上,采用课件展示与投影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章:
课件放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两分钟左右。同学们听完之后,感觉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当年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听完之后,曾经老泪纵横地说:“我
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这可能就是有相同经历的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吧!而在中国,一千多年前的浔阳江边,一代诗人白居易也是因为听了一位琵琶女的演奏而潸然泪下。那是怎样高妙的音乐和心灵共鸣让诗人泪湿青衫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琵琶行》去一探究竟。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三、检查预习。
【胸中元自有丘壑——梳理线索】
《琵琶行》一诗两线并行,以琵琶女的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请从这两条线索入手梳理文章结构。
背影教学设计(幻灯片展示)
四、同是天涯沦落人——情感探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点拨补充
1、诗人与琵琶女,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歌女,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衰嫁商人
          直言相谏贬江州
过渡语: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一轮明月映照水中,也照在诗人和琵琶女的心里。他们互相倾听倾诉着彼此的痛苦,倾听让他们距离更近,倾诉让他们相见恨晚。也让诗人有感而
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一直流传至今,那么对这句话,你又有哪些体悟呢?(展示幻灯片)
2、请从“倾听、倾诉、共鸣”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5分钟。(写完之后,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倾诉,在自己人生失意之时
倾听,当他人愁恨宣泄之际
共鸣,在彼此心灵感动之处
出示老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感言
    人之一生,不可能总是一路坦途。失意时,低谷时,能够自己默默扛下固然是坚强的表现,但如果有幸,我还是愿意有一知己能够听我心声,哪怕只是听一听,我心足矣。就像白居易,恬然自安,不过是欺骗自己的谎言,当偶遇经历相似的琵琶女,当两人相互倾听
倾诉,彼此引为知己时,我想无论之前经历过什么,之后还会遇到些什么,最起码此时的他们是幸福的。那是一种沦落天涯也有人知的幸福,一种不必熟知自有心灵共鸣的幸福!
过渡语:同学们想一想,能够让诗人和琵琶女成为知己的载体是什么——音乐。正是因为琵琶女的深情演奏才让诗人泪湿青衫袖。那这音乐到底有多么绝伦,琵琶女的演奏里又饱含着哪些情感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展示幻灯片)
五、琵琶弦上说情思——音乐赏析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点拨补充
1、品读集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文字,考虑一下,曲调共有几层变化?我们能否从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轨迹呢?
自由朗诵一遍,体悟一下其中的情感,然后小组讨论体悟情感,完成两个任务。小组展示(包括朗诵和情感)
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冷月寒,琵琶女独守空船,诵读指导:低沉压抑
欢乐曲:回忆“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曲罢曾教善才服——血罗裙翻酒污”,火红的青春时代,诵读指导:清脆轻快
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深深的思考之中,
诵读指导:冷涩凝绝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前月浮梁买茶去”,对世道不公、对丈夫寡情的愤怒控诉,对命运不公的抗争,诵读指导:高亢激昂
(展示幻灯片)
过渡语:琵琶女的演奏的确高潮绝妙,但如今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是谁的功劳呢?对,是诗人。正是因为诗人运用了多种技巧才达到了这种效果,我们来分析一下。
2、音乐本是无形之物,但作者的描述却让我们“如听仙乐耳暂明”,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可以从修辞等方面入手)
一》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补充说明: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叶君健《看戏》
二》运用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
补充说明:
A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
B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看戏》
三》运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六、踏花归来马蹄香——拓展练笔
请欣赏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以防特殊情况发生,可能会有同学一时记不起来,教师准
备一首曲子备用——二胡曲《赛马》),从旋律、情感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赏析,尽量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写出此段音乐之美,也可抓住其中一个细节进行写作,字数不限。
七、课堂小结
孟子有言: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当诗人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响彻苍穹之时,一段千古流传的知音佳话已然写就。琵琶声虽已远去,作者白居易却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滚烫的泪水亦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无法抹去。
作为千古名篇,《琵琶行》精彩之处多矣,今天我们所鉴赏的不过是一毛之于九牛。希望同学们继续走在寻美的路上,也期待你们能够收获一路风景。
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
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