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吃、忘、井”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吃、叫、主”等生字,认识“、广”等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的崇敬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识记词语。
难点:感悟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学生可边听边跟着音乐一起唱。
2.这首歌曲唱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课件出示像,简单介绍人物)
3.揭题:一生做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说说你知道的有关的故事。
2.细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挖井人”是谁?
2.认一认,读一读。
吃水不忘挖井人
村子
乡亲战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3.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正音:“吃水”“村子”“主席”“乡亲”等)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3.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5、为什么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乡亲们又是怎样表达对的感激之情的?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四、读听结合,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瑞金”“沙洲坝”“江西”)
2.指名读。让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地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齐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在江西瑞金城外的沙洲坝住过。)
4.教师介绍背景,学生细听,提示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第2自然段。(问题:沙洲坝是个什么地方?那里的人民遇到什么困难?)
5.在沙洲坝住的时候,那儿的人民遇到什么困难?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在当时的沙洲坝,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请大家读一遍,说说你的理解。
请你说一说,如果没有水,生活中会有哪些不便。
6.那么是怎么做的?读第二句讲一讲。(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7、学生自由回答:为什么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众解除疾苦。)
沙洲坝没有,乡亲们吃水要到去挑。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村里有了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他们念念不忘的恩情,就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出示课文插图)
大家一起读一读石碑上的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指名读石碑上的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指名读。
2.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
①乡亲们什么时候会想念?
②人们为什么会想念?
是啊,虽然已经离开了这里,可是,沙洲坝的乡亲们却不曾忘记他,经常想着他,希望再见到他。课文中哪两个词写出了乡亲们的心情?(“不忘”“想念”)
③在你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人关心着你的成长,无私地帮助过你?你会忘记他们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对的崇敬、怀念之情。7.把词送回家。(选词填空)
想念怀念
(1)我非常()在南方工作的爸爸。
(2)我很()童年的时光。8.照样子,说一说。
住房不忘(建房人)。
吃饭不忘(      )。
读书不忘(      )。
(        )不忘(        )。
五、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开展朗读挑战赛。(可以同桌进行,也可以小组进行)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指名学生读生字,复习读音,教师正音。(课件出示生字及注音)
2.出示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描红书写,教师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用加偏旁、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
4.教师指导读背“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9.加一加,学新字,再组词。
七、作业
  教材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时刻为人民着想,在繁忙工作这余,克服困难为当地老百姓挖了一口井,当地百姓为感谢,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的碑文。学习本文,想让孩子们感悟的崇高品质,并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情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伟大领袖同志,为了让当地的村民吃上甘甜的井水,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引水思源的好行为。本班的学生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把识字和朗读放在第一位,有着较强的识字能力和扎实的朗读基础。在这一课教学中,学生能够运用我们自创的识字方法板很快掌握本课生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够感悟到的好品质,初步懂得引水思源的道理。
效果分析:
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对的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本文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它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一句话就是不忘本。在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可从学生自身经历去谈感恩,教学效果会更好。
评测练习
一、填一填:
因为没有井,沙洲坝人们没有水   ;没有水   ;没有水   ;更别说用水   
二、一,写一写。
心——                        氵——            口——
三、读一读,组成词语。
到(  ) 家(  ) 想(  ) 前(  ) 
井(  ) 处(  ) 水(  ) 面(  )   
四、连一连
挖        碑            一口      村子
吃        井            一个      石碑
立        水          一块      井
五、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
1.石碑是谁刻的?              (  )
①      ②乡亲们
2.井是谁挖的?                (  )
①      ②乡亲们
③带领战士和乡亲们
3.用“﹏﹏”画出石碑上刻的字。

课后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多少年来,当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当我们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位杰出的领袖,就会想起他披肝沥胆、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不朽功勋。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是中国人民深深热爱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但是,今天让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的新时代儿
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他们了解这位为人民翻身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让他们感悟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困难。因为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提供各类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本课的补充阅读材料有四类,分别包括: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居住瑞金的历史;八路军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坝人民五次保卫“井”。把这些相关资料适时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
  人文内涵的处理,一向是此类课文教学设计最为棘手的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偏重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造成人文思想熏陶的狭隘性,影响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关于人文内涵的渗透,我们可以从两个我及其来思考:一是渗透怎样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样渗透人文精神?本课的设计摆脱了“过于推崇领袖人物”的彩,突出了“普通人”(包括课文中的普通人物和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强调当事人双方的相互
理解和关爱。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既体会到了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我们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 “穿衣不忘织布人。” “吃饭不忘种田人。”“住房不忘做房人。”……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激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