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1.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对鲁迅的评价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学生齐说:鲁迅
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讨论交流
3. 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指名读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名言,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介绍鲁迅先生虽逝世的时间很长,但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随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诗歌写了哪两种人?
(朗读指导: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之间的停顿,读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2.同桌合作,分工读诗,说说分工的理由。
3.同桌朗读,交流理由。教师相机点拨:“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设计意图:在自读中掌握诗歌大意。借助同桌分工读诗,使学生感悟“有的人”其实指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
三、品读悟区别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从每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所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等角度去思考。
2. 互动反馈。
预设1: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
预设2: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都是相对应的:第2节和第5节,第3节和第6节,第4节和第7节。
3. 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1)学习第二节和第五节。
①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
竖着读(读完第二节再读第五节)。
横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
学生说说两种人的区别。
预设1:一类人是:那些自认为比人民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
预设2:另一类人是:一生为人民服务,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
小结:学生齐读句子,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③教师引导:想一想:人民为什么这样“恨”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时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1: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残酷地欺压人民。
预设2:他们骑在人民头上时表情会很傲慢,很得意。
过渡:是的,骑在人民头上欺压人民的人,人民一定非常憎恨!
④补充资料,加深学生的感受。
同学们一起读补充资料,思考:鲁迅是哪一类人?
交流反馈:鲁迅是一生为人民服务,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
(2)学生分组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节与第六节,第四节与第七节。
过渡:这两种人还有哪些行为?人民又会怎样对待他们?我们来对比学习第三节和第六节、第四节和第七节。
学生交流第三节与第六节,思考:“不朽”,“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青青的野草”是什么意思。
预设1:“不朽”的意思是生命长存、永不死亡,表现了这些人的贪婪。
预设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预设3:“青青的野草”指鲁迅精神被传颂,得到延续。
补充资料:《<野草>题辞(节选)》
我自爱我的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引导: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