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0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鲁迅与中国比较研究》,主持人:王吉鹏,批
准号:01J A 750.11-44031。  收稿日期:2005-03-23
作者简介:王吉鹏(1944-),男,江苏东台人,辽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大连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黄一帼(1981-),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3级研究生。
2005年第6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62005第18卷J OURNAL OF HA I N AN NOR M AL UNI VERS I TY
GeneralNo .80
(总80期)
(Soci al Sciences)V o1.18
鲁迅与王鲁彦
王吉鹏 黄一帼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作为/乡土文学0阵营重要成员的王鲁彦与鲁迅之间有着密切的事实联系。同时在文学的维度上,王鲁彦这一继鲁迅之开创而后起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与其有着真切的文本和精神联系。
关键词:鲁迅;王鲁彦
中图分类号:I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3X (2005)06-0049-05
王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成就有:作品集《柚子》11篇作品,小说集《黄金》、《童年的悲哀》和《小小的心》共17篇作品,短篇小说集《雀鼠集》和《河边》近20篇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野火》。鲁迅曾经从《柚子》集中选出《灯》和《柚子》两篇作品编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同时,在他所写的序言里,又综合地对《柚子》集中的《秋雨的诉苦》、《灯》、《柚子》、《美丽的头发》等作品进行了评论: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的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许钦文所苦恼的是失去了地上的/父亲的花园0,他所烦冤的却是离开了天上的自由的乐土。,,
这和爱罗先珂(V.Eroshenko)的悲哀又仿佛相象的,然而又极其两样。那是地下的土拨鼠,欲爱人类而不得,这是太空的秋雨,要逃避人间而不能。他只好将心还给母亲,才来做/人0,骗得母亲的微笑。秋天的雨,无心的/人0,和人间社会是不会有情愫的。要说冷静,这才真是冷静;,,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作者是往往想以诙谐之笔出之的,但也因为太冷静了,就又往往化为冷话,失掉了人间的诙谐。
然而/人0的心是究竟还不尽的,《柚子》一对鲁迅的评价
篇,虽然为湘中的作者所不满,但在玩世的衣裳下,还闪露着地上的愤懑,在王鲁彦的作品里,我以为倒是最为热烈的的了。[1](P248-249)
正如上文所叙述的,同为/乡土文学0阵营重要成员的鲁迅与王鲁彦之间有着怎样密切的事实联系?同时在文学的维度上,鲁迅这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后继起的重要的乡土作家王鲁彦又有着怎样的文本和精神上的联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902年,王鲁彦诞生于浙江镇海农村的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珍贵的素材,也在他一生中始终留存着诗意的印象。6岁起,王鲁彦就进私塾读书,14岁进当地颇有名气的初
级小学学习,半年时间即获准毕业,同年进入家乡杨家桥附近的灵山小学,其间,校长徐先生的谨慎、朴素和民主的作风给予他很深的影响。
在18岁那年的春天,鲁彦背负着生活的重担,离开家乡前往上海。/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勇往地肩起了-人.所应负的担子。我的血在飞腾着,我的心是平静的,平静中满含着欢乐。我坚定地相信我将有一个光明的伟大的未来0。[2]在洋行做工则成了换取基本生存的劳动付出方式。日资的
三菱洋行里紧张、残酷的氛围打击着他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组织)))工读互助团的存在,牵引着鲁彦奔赴北京。在工读互助团期间,鲁彦在北京大学学习世界语,还在北京大学旁听,其中,就有鲁迅先生讲授的/中国小说史0。后来在一篇悼念鲁迅逝世的文章中,鲁彦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回忆:/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的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0,/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睛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0[3]在其中,我们可以探寻到王鲁彦与鲁迅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是鲁迅引导鲁彦体味到文学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进而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他取笔名/鲁彦0 (其原名叫王衡),便有模仿鲁迅之意。
1923年8月,鲁彦和朋友前往湖南,他们在军阀混战的炮中漂泊,不到两年就又回到北京。在湖南期间先后写出了《秋夜》、《柚子》、《狗》、《灯》等作品,并于192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柚子》,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鲁迅将其中的《灯》和《柚子》选编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且,在1925-1926年间,王鲁彦与鲁迅有过较多的私人交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使王鲁彦不可避免地在翻译和创作上受到鲁迅很大影响,以致有评论家把叶绍钧、王鲁彦、许杰、许钦文、胡也频、冯文炳等人称为/鲁迅派0的作家。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以坚实的域外文学学习和借鉴为基础的,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但我的来做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0[4] (P512)由此可见,鲁迅《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对外国文学有所借鉴。的确,鲁迅在进行小说创作之前和《呐喊》、《彷徨》创作期间,接触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理论书籍,其著名的论文《摩罗诗力说》就是最好的明证。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这些是他创作小说的准备,要/别求新声于异邦0。在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中,鲁迅深味了域外文学的内蕴,开阔了思维和眼界;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修养了自己的文学感悟和文学中深蕴的广纳的情怀,这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初体验。鲁迅在1926年前的译介活动主要有: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德译本《工人绥惠略夫》、《现代小说译丛》、《爱罗先珂童话集》,与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和《
现代日本小说集》。
王鲁彦在经历上与鲁迅相似,也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文学生涯的。1920年,19岁的王鲁彦来到北京,进入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创办的勤工俭学组织)))工读互助团,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世界语文学作品,逐渐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不久,他尝试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曾通过世界语转译俄罗斯民间故事,发表在1922年的《晨报副镌》上,又翻译了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这对其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王鲁彦也同鲁迅一样,始终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自1920年起,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中,王鲁彦通过世界语转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大约有:《犹太小说集》[5]、《给海兰的童话》[6]、《苦海》[7]、《显克微支小说集》[8]、《世界短篇小说集》[9]、《失了影子的人》[10]、《花束》[11]、《敏捷的译者》、《在世界的尽头》等。可见,王鲁彦在翻译外国文学方面投入了较大精力,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翻译方面,王鲁彦以鲁迅为榜样,注重介绍俄国和东欧弱小民族的文学,而且从启蒙意识和人道主义两个维度上,我们到了王鲁彦译介域外文学是对鲁迅的精神承接。
深沉的启蒙意识。在现代文学史上,从文化视域对中国社会深刻体认,对国人心态的独到感知,最具穿透力的莫过于鲁迅。他透过庸懒沉滞的物化世态层面,洞察了国人人性荒寒、灵魂愚昧的种种精神
劣根。提出了救世先/救人0,立国先/立人0的博大至诚的立人思想,并以清醒的意识做出了择取西方科学、文明的价值判断。
鲁迅虽然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的文学成就及发展动向,但译介时,往往从思想启蒙的现实需要出发,侧重引进俄国及东欧国家的文学。他认为,介绍这些国家的文学,可以帮助中国人认识自己的奴隶地位,唤起民众的觉醒,并产生摆脱奴役和压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不在艺术交流和审美借鉴,而是有着鲜明的启蒙意识。鲁迅的这一价值取向无疑为王鲁彦所认同,并贯彻到其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鲁迅显然对王鲁彦热心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理解他的翻译思想而深感欣慰。因此,在给王鲁彦的译作《敏捷的译者》写/附记0时,亲切而幽默地称其为/吾家彦弟0。[12]
人道主义思想使然。在理性层面上,鲁迅接受了尼采、叔本华及托尔斯泰的人本学说和人道思想;在感性上,决绝封建礼教,启悟国民精神,指陈社会世相,切割人性弱点,救赎病态人生,展示了其人道主义思想家的独具特质和民族魂人格高度。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褒扬拜伦援助弱小民族希腊的人道主义精神,称拜伦/贵力而尚强,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如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0。[13]他十分关心印度、波兰等弱小国家的不幸命运,同情并支持他们为反对侵略、争取解放而进行的不懈
斗争。鲁迅是中国有史以来,以绝对平等的姿态,真正将底层劳动者请进高贵而神圣的文学殿堂的第
一人,连同着他们褴褛的衣着、哀戚的面容、痛苦的灵魂,,他的这种/弱者本位主义0,延伸到国家、上,则是主张以被压迫、被侵略的弱小民族为本位。
王鲁彦也格外关注弱小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这些民族始终寄予深切的同情。他说:/无论如何弱小的国家都有它们自己的灵魂。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或者,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它们弱小,受压迫,被损害,它们的灵魂愈加沉痛,愈加悲哀,而从这里所发出的呼声愈急切、真挚、伟大。文艺正是从灵魂中发出来的呼声,我因此特别爱弱小民族的文艺。在它们文艺的园地里,我常常看见有比大国的更好的鲜花。0[14]由此,我们可以触碰到鲁彦文学翻译思想的核心和其审美选择的深层动因:沉痛、悲哀的灵魂和真挚、伟大的呼声是其执著所在。
由此可见,王鲁彦把翻译的重心放在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方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着情感倾向性的自觉意识。他翻译的《世界短篇小说集》,名曰/世界0,实际只收了俄国及东欧国家的作品。王鲁彦为何如此偏爱弱小民族的文学?我们认为其中不无鲁迅对他的巨大影响。
王鲁彦于1923年开始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于192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集《柚子》,后又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
、《伤兵旅馆》、《我们的喇叭》,中篇小说《乡下》,长篇小说《婴儿日记》(与夫人覃英合著)、《野火》,散文集《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等,这些作品奠定了王鲁彦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流派中坚作家的地位。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作家首倡乡土文学写作,他们对乡土农村社会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实践他们/为人生0的文学理想,以拯救和启蒙的眼光关注乡村,由于这样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他们笔下的乡村是破败的、荒凉的,作品的本位格调都是悲剧性的,乡土人物大多是愚昧和可怜的,乡村生活被打上浓重的悲剧与拯救的主题印记。鲁迅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在乡土文学的取材、主题、现实主义创作基本理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创造都成为了立志以自己所熟悉的乡土为切入点进行现实主义的/为人生0文学的作家竞相模仿的对象。
在此将王鲁彦的文学创作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察到其共同关注和表现的差异。
首先,执著现实、展现乡土是王鲁彦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的起点。描写十分熟悉的乡村生活,使自己的创作扎根于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这是王鲁彦小说获得成功的秘诀。在《柚子》里,王鲁彦展示了现实专制暴政的黑暗、丑恶与血腥、残酷,在《菊英的出嫁》里,它绍介了传统厚重的民间冥婚风俗,并透过冥婚风俗的表层将菊英娘对冥婚的热衷引渡到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剖析的层面,显得更
为犀利深邃,《许是不至于罢》表现出在一个中产阶级匮乏的社会里带有普遍性的仇富心理与小有产者的惶恐不安,《黄金》中史伯伯因为儿子一时没有寄钱,大家猜疑他破了产,便加以种种讥嘲,种种轻侮,甚至散布关于他不利的谣言,炎凉的世态,反复的人情;通过经济生活的一次小波澜揭示出社会等级意识的无所不在及其戕害人心的严重性。《自立》则经由日常的堂兄弟之间的一场官司触及了嫉妒这种人类的普遍心理,告诫世人:原始欲望一旦失控,亲情就会被烧得灰飞烟灭。而且,如鲁迅的/鲁镇系列0一样,《自立》、《许是不至于罢》、《阿卓呆子》、《菊英的出嫁》等作品反映的是王鲁彦故乡浙江宁波农村的生活故事,具有浓厚的地方彩。
未庄的阿Q与易家村的阿长。在《阿长的贼骨头》中,王鲁彦塑造了农民中的坏种阿长的形象,他说谎、偷窃、拐骗、赌博、调戏女人,作一切坏事。他偷到钱后绞尽脑汁藏钱,然后空着手到处地走,显出坦然的容貌,随后他还帮着人家寻,/直遍最偏僻的地方0;又如他在史家桥拐小孩项圈的鬼心思、花言巧语。作家写阿长这样机警奸诈之处甚多,而且无一不写得淋漓尽致,教我们亲眼看见一个小流氓的面影。这面影正是我们在各处社会可以遇到的。阿长的能耐还有很多:他虽然常常吃别人的亏,却也能常常叫别人吃他的亏;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被人发觉能容不变地否认,能跪在神前发血淋淋的毒誓;被人殴打急时,能吐口水,能便溺并躺地装死;甚至他母亲垂死时他也会装作疯癫装作被鬼拖入河底,在外边躲了一日一夜将殡殓费推到别人身上。然而,阿长这个天生的坏胚在鲁彦温厚同情的笔下,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鲜活,而且有些可爱,有着鲁迅笔下的阿Q的影子:说谎、赌博、
偷窃、调戏女人、巧滑,,但是,我们认为王鲁彦笔下的阿长仅仅是对乡土中国中/这一个0或这一类有着个体生活和性格劣迹的人的生存展现。而鲁迅在阿Q身上承载了他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检索和思考:精神胜利法、自大、自轻自贱、无持操、退守、卑怯、奴性、自欺欺人、健忘、巧滑等,并给予赤裸裸的揭示以及深沉的批判,加之全知叙述者调侃的叙述声音形成了深刻的反讽,进而给中国人都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命题:/说不尽的阿Q0。
其次,/爱罗先珂式0人道主义的精神联系。王鲁彦作品中有鲜明的人道主义彩,这不仅受到显克微支的影响,而且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也有很大关系。王鲁彦1923年担任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读了不少爱罗先珂的作品。鲁迅对爱罗先珂颇有好感,他认为:/他于政
治经济是没有兴趣的,也并不藏着什么危险思想的气味;他只有一个幼稚的,然而优美的纯洁的心,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0,表现了/非常平和而且宽大,近于调和的思想0。[15](P526-531)而且,鲁迅在30年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曾在序言中将王鲁彦与爱罗先珂简要地做过比较,认为他们作品表现出的悲哀外表相似,然而实质上并不同,爱罗先珂/是地下的土拨鼠,欲爱人类而不得0;王鲁彦/是太空的秋雨,要逃避人间而不能0。[16](P248-249)
鲁迅是一位深沉的人道主义文学家、思想家。他关注的视点是文化转型期人的精神困惑与出路问题,展示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的病痛,感念于时人的悲悯,有一种博大深广的人道视域。
探究宗法文化和致力于民众的启蒙构成了鲁迅人道主义文学实践的重要一域。在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期,他着眼于深层文化的视域,将宗法文化作为悲剧展示的平台和批判的矛头。中国社会病态的世相景观、一幅幅看与被看的悲凉无助的情景、失同情多隔膜、玩味他人之哀的悲凉麻木之心,是鲁迅的情感刺痛处。《祝福》中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哀并未引起众人的同情,竟成为村人逗笑取乐的料柄,因/守节0而致使/赎罪0捐门槛之/愚0,单四嫂因/夫死从子0之/蒙0而徒守/明天0之悲,闰土寄改变命运之希望于烛台香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0的昏睡状态,以及阿Q临到砍头还惟恐圈画不圆的等等呈现的是蒙与愚的生命悲歌。更可怕的是《狂人日记》中所精警地揭示的事实:身处/食人民族0中人们对此却/知者尚寥寥0。这些窒息灵魂,牵动着鲁迅精神的焦虑与哀怒。于是/疗与救0、/忧与愤0、/哀与怒0的人道思源便呈现出忧愤深广的情感指向。
王鲁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的基本质素是同情。王鲁彦曾写过一篇散文《狗》,叙述自己与爱罗先珂同游北京西山,途中遇到乞丐,/我0不予理睬,结果遭到爱罗先珂的批评,引起了良心上的自责,说自己是一只狗,对贫苦的下层民众缺乏应有的同情。而且,在《菊英的出嫁》、《秋夜》、《秋雨的诉苦》、《灯》等篇中,人道主义的深沉人文关怀缓缓地在文本中流动着。
王鲁彦在秉承了鲁迅小说启蒙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人物的心理展示,他的人道主义的基点投在了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关注上,这是其人道主义情怀显现的另一层面。王鲁彦对人性的体察细致入微,心理开掘广袤而深邃。早期创作所表现的伤感与愤激、迷惘与执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之后具有典
型意义。他对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心态的呈现,与鲁迅的《孤独者》、《在酒楼上》、《野草》一样,具有精神史的价值。这一特点很早就被茅盾捕捉到了:/王鲁彦小说里最可爱的人物,在我看来,是一些乡村的小资产阶级,例如《黄金》里的主人公,和《许是不至于罢》里的王阿虞财主0,/我总觉得他们和鲁迅作品里的人物有些差别:后者是本的老中国的儿女,而前者却是多少已经感受着外来工业文明的波动0,/似乎正是工业文明打碎了乡村经济时应有的人们的心理状况0。他还评价道:/我以为这种焦灼苦闷的情调是贯彻在王鲁彦的全体作品内的0,并说/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0,/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表现在这篇《黄金》里的,在文坛上,似乎尚不多见。0[17]
王鲁彦始终如一地关注心灵问题,翻译时注意选择心理内涵丰富的作品,创作中也十分注重心理世界的开掘,这是王鲁彦小说区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特征。
外国文学的熏陶,使王鲁彦在小说中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在这一方面,显克微支的小说同样起了示范作用。他说:/读了显克微支的小说,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最能探得人生的痛苦、烦闷、忧郁、悲哀,,心的深处的0。[18]他对东欧其他作家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也颇为推崇。王鲁彦十分重视人物深层心理的开掘,以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王鲁彦描写人物心理,多数时候不做静态分析,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或矛盾冲突,来揭示其心理变化。由于人物多来自农村,故始终不失其乡土味,充分显示出王鲁彦作为一个乡土文学作家
的本。譬如小说《李妈》,描写一个农村妇女进城做帮工的种种遭遇,作者以深沉凝重的笔调,极其真切、细腻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流程:李妈最初想凭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得别人的同情和信任,但却遭到别人的辱骂,最后她/以恶抗恶0,以偷窃和撒泼的反抗方式使东家都感到害怕。这时,李妈才感到/翻身0了。王鲁彦极其信服地写出李妈由/土气0变成/老上海气0的心理演变过程。
而且,我们认为王鲁彦作品中苦闷、灰暗的调子及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写/梦0的手法等可能受到鲁迅的影响。在《黄金》、《银变》中,他注意描写人物的梦境,借梦幻表现出人物的潜意识)))即在宗法制的中国农村极具普遍性的具有原始迷信彩的愚昧信仰或价值观念。《秋夜》主要写一个梦,而且是梦中梦。在梦中,我被凄厉的呜咽声和狗吠声所惊醒,他感到有人呼救,于是拿着手、披上大衣就出门要去拯救他们,到了外面,却不见一个人。但他还是独自一个人奋然前奔。路上,他遇到无数狂吠的恶犬,虽然心中不无恐惧但仍裹挟着恐惧前奔,,又在《美丽的头发》、《小雀儿》等作品中都有某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我们认为其中裹挟着鲁迅《野草》中许多情感和表现因子。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鲁迅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王鲁彦.旅人的心[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
[3]鲁彦.活在人类心里[J].中流,1936,1(5).
[4]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犹太小说集[M].鲁彦译.上海:开明书店,1926.
[6]〔俄〕马明.西皮尔雅克.给海兰的童话[M].鲁彦译.上海:光华书店,1927.
[7]〔波兰〕先罗什伐斯基.苦海[M].鲁彦译.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
[8]〔波兰〕显克微支.显克微支小说集[M].鲁彦译.上海:北新书局,1928.
[9]〔克罗地亚〕波加奇次1世界短篇小说集[M].鲁彦译.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
[10]〔德〕嘉米琐.失了影子的人[M].鲁彦译.上海:光华书局,1929.
[11]〔法〕查理斯.拉姆贝.花束[M].鲁彦译.上海:光华书局,1928.
[12]鲁迅.敏捷的译者《附记》[J].莽原周刊,1925,(8).
[13]鲁迅.摩罗诗力说[A].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鲁彦.世界短篇小说集#序[A].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
[15]鲁迅.鲁迅译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6]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鲁迅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方璧.王鲁彦论[J].小说月报,1928,19(1).
[18]鲁彦.显克微支小说集#序[A].北京:北新书局,1928.
(责任编辑:毕光明)
LU Xun andW ang Lu-yan
WANG J-i peng,HUANG Y-i guo
(Gradua te School,L i a oning N or m a l Universit y,Da lian116029,China)
Abst ract:Lu Xun is the founder o fm oder n Ch i n ese rural literature.As one of the m ai n m e m bers o f/rural literature0,W ang Lu-yan w as in c l o se contact w ith Lu Xun.M eanwh ile,in ter m s o f literature,W ang Lu-yan,who w as an i m portantw r iter o f the schoo l after its founder Lu Xun,m aint
a i n ed a close connection w ith Lu Xun in both texts and sp iri.t
K ey w ords:Lu Xun;W ang Lu-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