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真的过时了吗
摘要:鲁迅的文章不断被质疑已过时,但我认为其作品及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他深刻的批判性让我们看见了国人劣根性。这种勇于唤醒中华民族觉醒的精神值得后人借鉴。
关键词:鲁迅 过时 语言晦涩 公正评价 民族劣根性
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断被删减。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文章在这个时代竟到了如此尴尬的地步,一时间人们争议不断。那么,鲁迅真的过时了吗?
我认为鲁迅没有过时
一些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富于批判精神语气尖酸刻薄,就像带着匕首,流露出一种黑暗、悲伤甚至阴森的气氛,渗透着破坏性的思想因子,已不适合现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而我却认为他是用犀利、冷峻的文笔形塑造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精神世界。他的杂文犀利刚直,曾经挑破了国人许多伪装的面纱,刺痛了许多国人麻木的心;他的小说主题深刻博大,把几千年泱泱大国国民不可在阳光下见人的心态彻彻底底地晒了一下,把国人那种丑恶的人性全面剖剥开来,一一清点亮相,以此揭出国人的伤疤来引起国人的注意。鲁迅一以贯之的
对鲁迅的评价思想主张,便是他著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中所倡导的,要用恶魔派文学来打破传统文学的“污浊之平和”,呼唤自由的“恶声”;要敢于获罪于体而抨击不公,肩负忧国忧民、正视现实与直面人生的使命。他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在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奋斗、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近代中国任何别的作家都难以比拟的。这点看得很准确。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在鲁迅精神三个特点(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认识不到这点,就没有认识真正的鲁迅。
、还有许多人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难道晦涩比得过文言文吗?唐诗宋词我们不是照样在学。但所谓鲁迅作品“过时”和“难懂”的说法,恐怕只是表象,伟大的作品没有“过去时”,更不会因为“难懂”而遭受冷遇;我们不能用浅薄的、极端的眼光去认识鲁迅的作品。在我看来,鲁迅作品频频退出中学语文教材,当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文化的庸俗化和教育的媚俗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文化快餐正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教育观念。这让严肃乃至稍显晦涩的经典文学作品缺少流行的社会性基础,因此倍受冷落。鲁迅那种独特的白话文文章不但“看上去不美”,还偶尔露峥嵘,硬邦邦的缺乏情调,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化快餐消费中,实在是难入时人的法眼。
给历史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实事求是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但许多人好像总有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一些偏激思想要么完完全全地崇拜这个人,将其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当作神来顶礼膜拜;要么就将这个人踏在脚下,打入地狱,从此不得翻身。这几年一些人对上世纪曾经在文学界叱咤风云的鲁迅先生的各种批判好像就颇有这种感觉。有些人对鲁迅先生进行肆无忌惮的诋毁、诽谤、恶骂、贬损,并提出把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上驱逐下来的说法,认为文章已经不合时宜,事实上也的确这样做了一些。但有句名言叫“存在就是合理的”,鲁迅后来确实有被政治化的嫌疑,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概没被政治化,为什么鲁迅就能声名鹊起?这恐怕就在于他文学上深刻的批判性,就在于他能画出国人那种“劣根性”,也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人所说的对国人的奚落、诋毁、谩骂…….如果从这一方面而言,本人看鲁迅绝无半点差错,难道我们民族真的很优秀吗?难道我们国人真的很觉悟吗?时过境迁几十年,看看我们,还不是原来的样子。我们在口口声声谈诚信,真正有诚信的人有几个?我们在大张旗鼓地说廉洁,贪官比比皆是。我们在天天谈素质,可国
人的整体素质在走下坡路。我们在构建和谐,可许多事情连最起码的公平都做不到。现在我们甚至连基本的价值取向都没有了,金钱第一,权势第一,在报刊杂志上现在很少能看到真正做人原则的宣传,尽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有的只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关系,如何委曲求全地讨好领导,如何地宽容一切,如何投机专营,如何厚脸皮黑心肠,如何骗人哄人,如何胡说八道……社会几乎丧失了应有的良知,好多人突破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对此,现在社会的那么多文人在干什么?文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有几个文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像鲁迅一样用“匕首”刺它几下,如果鲁迅先生活在现在不气死也得骂死。鲁迅作为一代伟人,早已融入了历史的烟云。作为人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再伟大的人,都会有不足之处,再卑鄙的人也有其人性的可爱之处。鲁迅也一样,他肯定也有缺陷,但关键是我们后人如何对待吸取他身上的精华,而不是对他吹毛求疵,硬在鸡蛋里挑骨头,以鲁迅为噱头大炒自己。如此的话,我们最终将“国将不国”,陷入无休无止的口水战里,白耗了时间,贻误了后代……我看我们现在不是赞颂的少了,而是赞颂的太多了;不是批评的多了,而是几乎没有了;不是鲁迅过时了,而是鲁迅太少了……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鲁迅先生使我明白时间的价值;“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鲁迅先生教会了我付出;“我哪里是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鲁迅先生使我懂得勤奋;“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先生教会青年如何自强……他的这些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给我们自信与力量。
、当老人摔倒了要不要去扶都成了问题,想想鲁迅当年对麻木不仁看热闹、围观起哄架秧子的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过时了吗?当不断有儿童遭性侵的恶性案件发生,甚至六岁的孩子被极其血腥和残忍地挖去双眼,想想鲁迅“救救孩子”的悲愤呐喊,过时了吗?当贪官前“腐”后继,贪污钱款动辄天文数字,想想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过时了吗?即使是被删去的《风筝》,鲁迅对弟弟小时候想放风筝而受阻于家长,压抑了孩子爱玩的天性的懊悔,想想今天被书包和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过时了吗?《狂人日记》中人吃人的现象现在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是换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民工的工资被扣除、拖欠;煤矿的安全保障金被挪用,正是人吃人的体现。阿Q那代表性的“精神胜利法”谁敢说现在没有了。其实阿Q无处不在,甚至很多阿Q已经开着汽车,掌握着大权了呢。然后大叫一声“革命!”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不会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对鲁迅的著名评价言犹在耳:“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显然,这一评价同样一点不过时。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比起过去任何时代都美好、优越。我们歌颂、赞美这个时代,但也不能忘记鲁迅先生一直向我们指明的国民劣根性。我相信,鲁迅精神永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摩罗诗力说》 鲁迅    《文化偏至论》 鲁迅
《许广平文集》 鲁迅      《风筝》 鲁迅
《狂人日记》 鲁迅        《新民主主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