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主席曾这样评价他,与孔⼦齐名
鲁迅(1881年9⽉25⽇-1936年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字豫⼭,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中国现代伟⼤的⽆产阶级⽂学家、思想家和⾰命家。
1881年9⽉25⽇⽣于浙江绍兴,21岁去⽇本留学学医,后来改⾏从事教育和⽂学,希望以⽂救中国,⾟亥⾰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学和⼥⼦师范⼤学等校教课。
上图为鲁迅的书法作品。
曾经被中国⼈奉为神和圣⼈的中国前最⾼领导⼈⽑泽东就把鲁迅称为“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泽东甚⾄在鲁迅逝世⼀周年的纪念仪式上,把他称为与孔⼦并列的“中国的第⼀等圣⼈”。
学⽣时代: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鲁迅⽗亲周伯宜是⼀名秀才,母亲是鲁瑞。鲁迅是东北⼤学的第⼀位外国留学⽣,也是当时仙台唯⼀的中国留学⽣。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的是解剖学⽼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都曾引⽤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解剖学 57.3分;组织学 63.7分;⽣理学 65分;伦理学90分;化学 95分;德语 60分;物理 60.1分。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化学。⾃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中的⾃述:“同学100余⼈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是藤野先⽣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笔名,鲁迅。
《狂⼈⽇记》,是中国第⼀部现代⽩话⽂⼩说,⾸发于1918年5⽉15⽇4卷5号《新青年》⽉刊,是鲁迅的⼀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说集《呐喊》中。内容⼤致上是以⼀个“狂⼈”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化的朽坏。《狂⼈⽇记》在近代中国的⽂学历史上,是⼀座⾥程碑,开创了中国新⽂学的⾰命现实主义传统。
周树⼈⽤“鲁迅”的笔名在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学史上第⼀篇⽩话⼩说《狂⼈⽇记》,该⼩说被称为“奠定新⽂学运动的基⽯”,他本⼈也成为“五四”新⽂化运动的主将。
《娜拉⾛后》:
《娜拉⾛后怎样》作者鲁迅。主要讲述了“娜拉⾛后怎样”这个重⼤的社会问题,并揭⽰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发出“娜拉⾛后怎样?”的议论以后,并没有引起⾜够的重视,于是两年后,他发表了⼩说《伤逝》,⼩说描述了涓⽣与⼦君出⾛之后的结果“怎样”。这是鲁迅先⽣唯⼀的⼀部描写男⼥婚姻爱情的⼩说,我们甚⾄可以说,这是继《娜拉⾛后怎样》这⼀问题后,鲁迅再次提及并探讨他的这⼀观点,并期望当时的⼤众尤其是⼥性同胞能够引以为戒。
朱学勤教授说过,鲁迅“基本上”不与权势者合作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知识分⼦学习,尤其在中国知识分⼦普遍患有“软⾻病”的今天,读⼀读鲁迅当年是怎么“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仍然具有很⼤的意义。
对鲁迅的评价⾻病”的今天,读⼀读鲁迅当年是怎么“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仍然具有很⼤的意义。
上图为鲁迅⼀家。
⽑主席对鲁迅的评价:
⽑泽东:鲁迅是中国⽂化⾰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的⽂学家,⽽且是伟⼤的思想家和伟⼤的⾰命家。鲁迅的⾻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多数,向着敌⼈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向,就是中华民族新⽂化的⽅向,就是新⽣命的⽅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