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对国⼈有⼗⼤批判,80多年过去了,这些话仍字字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洪流中,也出现过很多的⼤⽂豪,他们对中国⼈的思想改变、思想开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
对鲁迅的评价
这些⼈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上的⼀道明媚的阳光,给布满阴霾的⼤地上照去了希望的光芒,让那些被⿊暗笼罩的⼈们,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同时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起到的奠定和警醒的作⽤。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越是⽣逢乱世,越是能够涌现出⼀⼤批的思想先进者,鲁迅先⽣就是其中⼀位。众所周知,鲁迅是⼀位具有时代特性的⽂⼈作家,他笔下的社会虽看起来美好,但实际上细思极恐。
他的⽂章看似读不懂,但字字珠⼼。每⼀篇都是鲁迅先⽣智慧的结晶,每⼀篇也是揭露当时社会⼈性丑恶的⼯具。鲁迅先⽣曾经对于国⼈有⼗⼤批判,虽然如今已经过去了⼋⼗多年了,但这些话依旧是直抵⼈⼼。
形势下的“⽂学与⾰命”
清光绪三⼗年的时候,鲁迅还是⼀位众多在⽇本学医学⼦中的⼀员。之所以在当时⽴志要成为⼀名现代医学⼯作者,是因为鲁迅切⾝经历过⾃⼰的⽗亲因误诊⽽失去⽣命。
恰巧当时的社会⼜处于乱世之中,鲁迅在那时认为,中国⼈,只有强健体魄、⾝体健康才能抵御住外来的⼊侵,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时的鲁迅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本学医,学习的过程也⾮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作为鲁迅的⽼师,藤野先⽣对他也⾮常赏识。
但鲁迅没有想到的是,成绩优异的他会惹来其他同学的妒忌,鲁迅怎么也想不到⽇本⼈原来是这么的善妒,好好的学习⽣活就这样被打破。原来关系很好的同学也渐渐地疏远他,更有甚者说鲁迅是“低能的中国⼈”不配在⽇本学习医学。
这样的事情让⾃尊⼼很强的鲁迅不能忍受,他不接受⽇本⼈瞧不起⾃⼰,更不能忍受⽇本⼈说中国⼈都是“低能”。
让鲁迅直接做出改变的导⽕索是⼀次视频课,当时幕布上正在放映⽇军毙中国⼈的⽚段,在⽚段播放完毕之后,所有⽇本学⽣都站起来⼤喊:“万岁!”让鲁迅寒⼼的并不是⽇本学⽣的反应,⽽是幕布上展⽰的:当中国⼈被⽇军毙时,周围看热闹的中国⼈脸上布满了“事不关⼰⾼⾼挂起”的神情。
⾃⼰的同胞遭受到了如此惨绝⼈寰的待遇,他们却表现得如此冷漠,现在⾃⼰虽然已经学习到了不少的现代医学知识,可是这⼜有什么⽤呢?就算是回到了国内,治好了⼤家⾝体上的伤⼝,那么⼼⾥的残缺该怎么弥补呢?
想到这,鲁迅久久不能平复⾃⼰的⼼情,甚⾄越想越⽓愤,最终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弃医从⽂”回到国内。
⼈民思想的禁锢,是“挨打”的主要原因,精神的⿇⽊使得⼤家宁愿被侵略,只有唤醒了⼤家沉睡的思想,中国才能够被改变。
不久之后,鲁迅的⼀部⼜⼀部⽂字作品出世。⼤形势环境,让鲁迅不得不运⽤这样“⽂字”形式,与思想作⽃争、与⾰命作⽃争。
揭露性的“⼗⼤批判”
⾃古以来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直都⾮常的“迂腐”,本意虽然是不想让⼤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过于极端,但实际上却是阻碍社会进步,稳固封建思想的重要⼿段。“迂腐折中”便是鲁迅对于国⼈的第⼀个批判。
“⿇⽊、冷⾎”是对于国⼈的第⼆个批判,也是最为重要的⼀个。当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候,⼈们的本来的⾯⽬就会⼀个个地浮现出来,曾经最为要好的邻居,现如今也被⼀些问题缠⾝,这是⼈类的冷漠⾯就展现了出来,沉默、⿇⽊、事不关⼰就是最好的选择。
“懦弱、欺软怕硬”是鲁迅对于国⼈的第三个批判。当时鲁迅在他的⽂字中写道,“真正的勇⼠是敢于直⾯惨淡的⼈⽣的”敢想敢做,才是当时国⼈尤其是⽂⼈应该有的品质,逃避现实的⼈在当时也是⼤有⼈在。
“拒绝改变”是鲁迅先⽣对于国⼈的第四个批判。鲁迅先⽣在他的作品《这个与那个》中说道,⿎励正确的新事物,跟随⾰命的新⽣⼒量,才能够完成社会的彻底变⾰。然⽽当时的国⼈缺少的就是改变的勇⽓,他们宁愿⽣活在“残破不堪”的社会上,也不愿意改变。
“寄希望于未来”是第五个批判,只是坐享其成,想当然地以为社会最终会进步,国家最终会发展,是盲⽬的⾃信。如果没有集体的⼒量改变社会,社会只有停滞不前。
第六个批判“巧滑”与此是⼤差不差的,⼈们只想着投机取巧,不付出就有收获,国家⽆论如何也不会团结起来。
“⽣性多疑”是⾃古以来统治者的⽑病,也是鲁迅先⽣的第七个批判。统治者都渴望权利的集中,他们不想信任⾝边⼀切不属于⾃⼰势⼒的⼈,同时也要求⾝边⼀切的⼈对⾃⼰都是绝对的服从,这是当时社会统治阶级和⼈民阶层的⼀⼤⽭盾。
第⼋个批判就是“幸灾乐祸”了,这个词语本⾝就是个贬义词,⽤在评价国⼈⾝上,未免有些太过悲凉。⼈与⼈之间的情感就是这么的⼀⽂不值,在国家危难之际,⾝边的⼈只会嘲笑⾃⼰的⽇⼦过得有多么的不如意。
同时第九个批判也诞⽣了,那就是“说话不算数”。诚信问题在当时⼀直是⼤问题,特别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萌芽阶段,⼈与⼈之间没有最为基础的信任,整个社会都⾮常的混乱。
最后⼀个批判就是“唯强者是从”,这也是最难以改变的⼀个问题。受封建社会奴⾪制度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奴性思想及其的严重,欺软怕硬是社会上最为普遍的现象,强者就是统治者和管理者,弱者就只有成为别⼈⼑俎上的鱼⾁,任⼈宰割。
⽂字不是⽂字,是⼑⼑见⾎的武器
鲁迅先⽣极喜欢玩“⽂字游戏”,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动词的运⽤极其恰当,其⽬的是想要通过这些⽂字告诉世⼈,改变是需要实⼲的,是需要做的。
为了让世⼈看清楚当时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鲁迅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抨击社会上的⿊暗,揭露⼈性的⿊暗。可以见得,鲁迅总是能⼀针见⾎的把问题说出来,这⾜以见得他的强⼤和伟⼤之处了。
⼩结:
“笔杆⼦⾥出英雄”,鲁迅的作品是时代下的产物,他虽然“弃医从⽂”,但实际上他仍然是⼀名医⽣,是⼀位拯救国⼈思想的勇⼠。
鲁迅⼀⽣的作品⽆数,诗歌、散⽂等形式也⾮常的丰富,幽默、轻松的⽂字中却暗含了如此深刻的内涵,看似轻松的故事,却讽刺了落后⿊暗的社会。这不由得让⼈感慨:“奈何年少时读不懂其中的奥秘,如今读懂了,⾃⼰却已经不再是年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