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朗诵指导的反思
今年的春天姗姗来迟,时节上已是春天,却寒冷胜冬,正如俗话说的:冬冷不算冷,春冷才冻骨。裹着厚厚的棉袄,怎样也轻盈不起来。东奔西赴的听观摩课,走在春寒料峭的风里,很多困惑凝固而沉重,就如一身沉沉的冬衣。一个声音在远处寂寥的回荡,朗读!朗读!
——题记
近来由于去听邻校观摩课,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的思考,就是究竟如何指导诗歌朗读。无论是七年级的课堂,还是高一的课堂,只要教学诗歌,指导朗读都是四条: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韵律;四是读出感情。这堂观摩课也不例外。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掌握这些方法,有没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一遇到诗歌就得从这些方面指导朗读?不指导行吗?不行。因为不去做这件事听评课的老师说你对朗读指导不够。也是,教学诗歌不从朗读方法指导一下,听评课的老师不但说你不注重学法指导,而且还建议你指导后要做示范朗读。就如今天的观摩课《黄河颂》,设了4个维度,10个角度,163个观察点来评这一节课,评课组部针对自己的观察点来点评,但是几乎所有的点评都在称赞优点后不约而同的指出本节课朗读指导不够,怎样的不够没有说,只说如果老师能范读效果可能会更
好。诗歌的学习多数是以读促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再说,谁叫你是语义老师呢?会朗读是最低要求了。也就是说朗读指导和范读是诗歌教学时老师必须要做的两件事。
我们来做个数学推理:一个朗读好的语义老师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以此推论,一个朗读不好的语义老师就一定不是一个好教师,显然,在此原命题和否命题都不是真命题。事实却是:一个朗读好的老师未必是一个优秀老师,一节课范读做的很好未必是一节优秀课;一个朗读不好的老师未必不是一个好老师,一节课范读做得,人佳未必不是一节好课。诚然,朗读是一个语义老师理应掌握的一种技巧,然而这个字却是艺术的另一个称呼,既然是艺术,就是一种境界,境界这东西是哲变的,道是有形却无形。
朋友,老师只是一种职业,语义老师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不是神,是神还有专能专职,并非事事精通,就如雷公他就不会闪电,电母她就不会打雷。何况俗人乎。世界上的种种都是存在缺憾的,维纳斯断臂、西湖断桥、月儿阴损等,唯有缺憾的东西才是惟美的东西。十全十美?不美,因为你无法体会到,你不知倒底如何是。看似扯远了,其实不然,通过这些我想说服你,一节课是允许有缺憾的,甚至是缺失。一个老师我们并不要求他样样精通,一个语义老师朗读不好诗歌是非常正常的事,这种能力受理解、思想
、阅历、音、音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甚至是一种以身俱来的能力。老天爷没有把这种能力赏赐给人人,又何必强求呢。何况评价一节诗歌教学课,我认为不能抓住老师朗读,人佳或没有范读这一点小辫子,没玩没了,也不能因为指出那几点方法,就一概肯定。过去的老一辈教育家,未必个个能读好诗歌吧。这个所谓的最底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标的。
到此,你是不是认为语义老师朗读不好诗歌既然可以原谅,就不要追究责任了。不,我说的这番话,不是为语义老师辩解开脱,读不好是可以谅解的,但难辞其责——指导的责任还是要追的。指导诗歌朗读也不是说一指导就把义章开头说的那四种方法罗列出来就行了。那四种方法具有万能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你是外国诗还是中国诗,亦不管你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适用。这些方法错了没有?没有。关键是学生从七年级到高三,就只记得这些干条条,想必不能真真读好诗歌。诗歌朗读指导是非常考究的,每次指导应依据内容而有所侧重。依我愚见指导应该在宏观把握下做到具体而微,关键看师傅徒弟引进门没有?当然关于老师的诗歌修行就是学生自己的锻炼问题了。
如何引进门?其他方面在此不作展开论述,我只就读出感情这一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当我们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时,要读出什么感情?要让学生学会把握明确。比如《黄河颂》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激昂,这是课义用文字表现出来的,我们不朗读用看、用默读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而朗读是要用声音来表现这一感情的,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朝着感情表现的方向朗读。感情有了方向,朗读就有了方向,至于效果好不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只要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总会有效果的。不宜笼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其次,培养学生的朗读情绪。
读者要在内心酝酿起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的情绪,如果拿演戏来比方,就是演员要入戏,入角,只有这样才能读好诗歌。老师们都知道黄蓓佳的小说《心声》里的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万卡》是读得最动情最好的一个。老师原先选定的学生全部没读好,只有声音沙哑的李京京读好了课文,就是因为京京的朗读情绪得到了培养,人物万卡的经历让他想到了自己。所以指导诗歌朗读时,可以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命运以及用教学语言的渲染来调动和培养朗读情绪。情绪是朗读的铺垫,铺垫到位了,朗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者,还离不开对诗歌节奏的把握。
即在朗读速度快慢、语调起伏、声音轻重的变化对比中突显出节奏。采用什么样的节奏来朗读,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如果感情沉郁悲壮,易读得舒缓、低调、声势下趋;如果感情激扬奔放,易读得明快、高调、声势上趋。
最后,我想说评课也好,上课也罢,在所有的花招与形式都要完后,最后还是要返璞归真,回到的本质。
我们搞教学最好不要向着某一胡同走到底,然后标榜这是与时俱进。这让我想起《德伯家的苔丝》首页的一句话: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
心中的想法尽吐为快,冬天里的步伐又轻盈起来!
编辑/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