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初见嵩山
作者: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0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姚范《山行》)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