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抄报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版⾯编排和美化设计可以尽情发挥学⽣创造潜能,是深受⼩学⽣喜爱的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培养学⽣学习兴趣,指导学⽣学习语⽂⽅法,培养学⽣综合能⼒的有效途径。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关于⽴秋的⼿抄报内容》,希望帮助到您。
【 ⽴秋习俗】  1、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秋这天吃西⽠或⾹⽠,称“咬秋”,寓意炎炎夏⽇酷热难熬,时逢⽴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秋这天吃西⽠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秋痱⼦。在浙江等地,⽴秋⽇取西⽠和烧酒同⾷,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在⽴秋当⽇买个西⽠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农⼈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棚⾥,在树荫下,三五成,席地⽽坐,抱着红瓤西⽠啃,抱着绿瓤⾹⽠啃,抱着⽩⽣⽣的⼭芋啃,抱着⾦黄黄的⽟⽶棒⼦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种丰收的喜悦。
  2、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地神的⽇⼦,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秋后第五个戊⽇。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糕、饮酒、妇⼥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些地⽅,⾄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3、晒秋
  每年⽴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在湖南、江西、安徽等⽣活在⼭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房前屋后及⾃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久之就演变成⼀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活⽅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今,全国不少地⽅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每年吸引数⼗万⼈去篁岭赏秋拍摄。
  4、秋忙会
  秋忙会⼀般在农历七⼋⽉份举⾏,是为了迎接秋忙⽽做准备的经营贸易⼤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为了秋忙⽽举办的贸易⼤会。其⽬的是为了交流⽣产⼯具,变卖牲⼝,交换粮⾷以及⽣活⽤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样,设有骡马市、粮⾷市、农具⽣产市、布匹、京⼴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艺节⽬助兴。
  5、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去⽥间,抢收已经成熟的⽟⽶。
⼀料⽟⽶要搬四次:头茬、⼆茬、三茬、捞空茬。妇⼥、⽼⼈、⼗来岁的⼩孩,他们⼿提⽵笼,⼀排接⼀排,⼀株接⼀株,挨着个⼉去搬。切
忌“猴⼦搬⽟⽶,搬⼀个撂⼀个。”⽽是搬⼀个放在笼⼦⾥,然后放在地头⽟⽶穗堆⼦⾥,最后⽤⼤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穗,未成熟的⽟⽶穗,留下来⼆茬再去搬。⼆茬、三茬是⽤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穗,不管⽼嫩、⼀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能颗粒归仓。
  秋⽥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些青年⼈和⼗余岁的孩⼦,在包⾕、⾕⼦、糜⼦⽣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长成⼀⼈⾼,初结穗⼉的时候,⽥间⾥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穗搬下来,在地下挖⼀孔⼟窑,留上烟囱,就是⼀个天然的⼟灶,然后把嫩包⾕穗放进去,到处拾柴⽲,包⾕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去烧。⼀会⼉⼀全窑的包⾕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宴就在⽥间举⾏。他们还上树捉⿇雀蛋,就地打兔⼦,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弄来的红苕,放在⼟窑洞⾥,温烧⼀个时⾠,就会变成⾹甜的柿⼦。这种秋⽥⾥的乐趣,⼀代⼀代地传承下来。
  6、贴秋膘
关于秋天的手抄报  民间流⾏在⽴秋这天以悬秤称⼈,将体重与⽴夏时对⽐。因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饭⾷清淡简单,两三个⽉下来,体重⼤都要减少⼀点。秋风⼀起,胃⼝⼤开,想吃点好的,增加⼀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秋这天各种各样的⾁,炖⾁烤⾁红烧⾁等等,“以⾁贴膘”。
【⽴秋的来历】
  据《⽉令七⼗⼆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揪敛也”。⽴秋不仅预⽰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草⽊开始结果孕⼦,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秋作物进⼊重要⽣长发育时期。古⼈把⽴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直很重视这个节⽓。据记载,宋时⽴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的梧桐移⼊殿内,等到“⽴秋”时⾠⼀到,太史官便⾼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两⽚叶⼦,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秋为三候:“初侯凉风⾄”,⽴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侯⽩露降”,由于⽩天⽇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定的昼夜温差,空⽓中的⽔蒸⽓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物充⾜,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候为5天,⽴
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候趋势,根据⽴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秋节⽓预⽰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
  ⽴秋后虽然⼀时暑⽓难消,还有"秋⽼虎"的余威,但天⽓总的趋势是天⽓逐渐凉爽。⽓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天很热,⽽夜晚却⽐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致。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种:在⼆⼗四节⽓中以四⽴中的⽴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候统计上,因⼀般以1⽉为最冷⽉,7⽉为最热⽉,故3~5⽉为春季,6~8⽉为夏季,9~11⽉为秋季的开始;在⽇平均⽓温上,把连续5天,每⽇⽇平均⽓温在≤22℃~≥10℃时,⾸⽇作为秋季开始的⽇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度的差异太⼤,不可能都在⽴秋这⼀天同时进⼊秋天。秋来最早的⿊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中旬⼊秋,⼀般年份⾥,9⽉上半⽉华北(⾸都北京9⽉初)开始天⾼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中旬⽅感秋风送爽;10⽉初秋风吹⾄江南;10⽉下半⽉,岭南炎暑顿消;11⽉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时,⼰经快到元旦了。⽴秋⽇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秋晴⼀⽇,农夫不⽤⼒”。这是说⽴秋⽇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秋⽇天⽓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顺的过⽇⼦,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此外,还有“七⽉秋样样收,六⽉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秋后北风⼲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秋,五⾕可望丰收,如果⽴秋⽇在农历六⽉,则五⾕不熟还必致歉收;⽴秋前刮起北风,⽴秋后必会下⾬,如果⽴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旱。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秋迎秋之俗,每到此⽇,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秋⽇为何种天⽓是如此的重要。
【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