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 《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
【作者】钟 梅
【关键词】 《诗经》 弃妇诗 弃妇形象 艺术特 当代反思 【指导老师】高 月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神圣而复杂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它是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自古以来就有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作品,它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不仅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郑风.子衿》。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其中美满的婚姻如《郑风.女曰鸡鸣》。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1]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温情缱绻的。在中国,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运的现象早已开始,虽然很多女人都希望与自己的爱人相爱到老,但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对于很多妇女来说,与爱人长相厮守常常就是一个美丽的愿望而已。她们遭到了社会和男子不公平的对待,其中一部分被丈夫或者夫家抛弃,成为了“弃妇”。然而在《诗经》时代,女子并不会毫无怨言地承受这种不幸,心甘情愿地充当牺牲品。她们在遭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大胆地表现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声,弃妇诗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它的出现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的贪婪与自私。[2]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类型
唐以前多弃妇诗,唐以后多节妇诗。在《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
小雅.白华》。这些诗歌演绎出来的都是一出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悲剧,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弃妇形象。虽然同为弃妇,但是被抛弃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根据被弃原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象。
(一)年老衰被弃的形象
在男权社会的禁锢下,“三从四德”成为了封建礼教束缚女子的道德标准之一,它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的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所谓“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则是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而容貌也被作为“四德”之一来衡量女性存在的价值。不少女性因为青春貌美而受到宠爱,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容颜衰老,红颜凋谢,日久见弃就成为了她们最终的结局。[3]《邶风.谷风》中写道:“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女主人公认为夫妻应该相亲相爱一辈子,而不应该只看外貌。可是由于男子贪恋美,最终她们都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这样的事情在《诗经》中的另外一些弃妇诗中也有体现。《卫风.氓》中描绘的女子心地善良
、温柔贤惠、勤劳能干,对爱情也是忠贞不二。她和一名曾经对她信誓旦旦的男子氓自由恋爱了,然后带着自己的财产嫁给了他。到了夫家后起早摸黑辛勤持家,甚至连一顿早饭都没有吃过。然而就如网络上流传那句话一样“如花美眷,也逃不过似水流年”,再美丽的人也有年老衰的一天,更何况这样一个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妇人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变成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此时氓的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恋爱时候对她的喜爱已经不复存在,甚至对她拳脚相向,最终将他曾经也如花似玉般的妻子抛弃了。在《小雅.谷风》中的情况依然。主人公同样是位正直善良的妇女,她在“将恐将惧”的岁月中,对丈夫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然而丈夫却因为她的年老衰而嫌弃她,同时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留给她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和痛苦。
诗经爱情
(二)无子被弃的形象
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子女对于家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结婚最重要的动机之一,恋爱是其次。结婚之后,夫妻双方由原来浪漫的幻想变成理智的思考,子女及养老问题逐渐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中国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尤其在农村,其生活的来源主要靠农耕,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在于子女的多少。[4]《大戴礼记.本
命》中有“七出”(后也称为“七去”)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无子”也是作为妇女“去”的原因之一。[5]虽然当时“七出”的条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下来,但是在西周的宗法制度下,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没有子女不仅是家庭的不幸,更是妇女的不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无子者出”等观念,摧毁了无数女子的幸福,泯灭了人性,扼杀了爱情,造成了爱情的悲剧。[6]在《王风.谷中有蓷》中,女主人公回忆到丈夫曾经对自己的海誓山盟,她天真的以为可以在他身上到幸福,可最终她却仍然未逃脱被抛弃的命运。诗中她明确提出了自己被抛弃的直接原因是自己未曾生育。而不仅仅是她,在《诗经》所有弃妇诗中,除了《小雅.白华》中明确指出女主人公申生有子嗣以外,其余诗中均未体现。在《卫风.氓》中,贯穿全诗始终的都是女主人公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与氓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全过程。她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痛诉丈夫的薄情寡义,认为自己只是因为年老衰,丈夫喜新厌旧才被抛弃的。但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没有生育子女也必然成为她被抛弃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当时的社会医学水平远远不如今天发达,人们怎么会明白生育是夫妻双方的事情而不仅是妇女的问题呢,他们必然将不能生育归咎于女人,被抛弃的女人们也只能悲叹自己“遇人之不淑矣”。所以说,当婚姻关系里传宗接代成为夫妻关系的一根纽带时,如果没有孩子,所有“及尔偕老”的愿望最后都只能成为妇女的空想。 (三)男子喜新厌旧被弃的形象
尼采曾分析女人、男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他认为“女人对爱情的意义了解得很清楚,它不仅需要忠心,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没有保留,没有对其他事物的顾虑。至于男人,假如他爱一个女人,他所要的是从她那得到爱,因此他对女人
感情的要求远胜于对他自己的要求。假如有些男人,他们能完全放弃欲望,他们必定不是男人。”[7]喜新厌旧是男人的人性弱点,加上男权至上的社会里他们不会受到礼法太多的束缚,礼法反而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花心的理由。他们放纵自己,将伴侣视为玩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根本不会把对方放在同等地位来对待,这对女人无疑是不公平的,更是造成她们极大痛苦的原因。在《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嫁入了一个很贫困的家庭,但是她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女主人公辛勤劳作,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努力的操持家务,在她的努力之下家境得到了好转。本来以为终于苦尽甘来了,可是谁知道忘恩负义的丈夫开始嫌弃她(“不能我畜,反以为我雠”),对她实施家庭暴力(“有洸有溃,既诒我肄”)。而最让人气愤的是竟然抛弃了她,另结新欢(“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全然不顾眼前这女人是曾经与自己共同患难的人,只是把她当作了对付苦难的垫脚石,当生活条件变好的时候就把眼前的黄脸婆一脚踢了。花心的男人真是女人的悲剧啊,也难怪女子会悲叹“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二、《诗经》中弃妇诗的艺术特
《诗经》关注现实问题,抒发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具有强烈而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表现手法还是语言技巧上都显示出了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诗经》中的弃妇诗和其中的其余诗歌一样,在艺术上颇有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弃妇诗叙事手法以及比兴手法与弃妇形象的关系来分析。
(一)叙事手法
1.叙事人称
文学作品往往假借一个虚拟的故事来诱发读者的好奇心与分析兴趣,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经过他自己重构的世界,这样一来,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8]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经》中主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把故事情节重新安排和整理,使之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卫风.氓》一开始就用“我”直接引出诗歌的意境,回忆主人公婚前婚后的遭遇,全诗通过对丈夫薄幸的控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及对丈夫的怨恨和坚强的决断心态。通过对性格、经历和内心的冲突的描述,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集中有序,让读者更加容易投入故事之中,从而去同情弃妇的处境。《谷风》中的“我”如泣如诉地叙述着自己悲惨的遭遇,句句肺腑,肝肠寸断,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当时极其痛苦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
无限的委屈和哀怨。《柏舟》中的“我”满腔的愁苦无处诉说,无法排遣,委屈的无可告语,被抛弃造成了她内心极度的苦闷,所以她在叙说自己的遭遇与诉说自己的愁苦的时候让人那么地感同身受。《遵大路》也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文中的事情就如作者亲身经历一般,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去了,也就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