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文学传统及其特点
裴斐
【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专 号】J2
【复印期号】198123
【原文出处】《江汉论坛198106期第6167

        一
    听人埋怨中国文学缺乏爱情,由来已久!其实,追溯渊源,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主题的兴 旺比西方大约早两千年,只是中道衰落罢了。欧洲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实由文艺复兴开始 兴旺,又经过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才普遍流行起来。而远在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 ,当欧洲文学还处于英雄史诗和神话悲剧的时代,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便已成为 中国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我指的是《诗经·国风》中采自民间的情诗。或曰:此不足 为奇!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情诗。这自然是对的。但产生在两三 千年以前的这
作品在当时便记载下来,并载入民族文学第一部经典著作流传至今,这 在世界文学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抒情诗没有故事情节,不象英雄神话传说那样可 以在口头长期留传。我国古代民间的这类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实在应该感谢当时统治阶 级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而实行采诗制度;同时还要感谢后世儒家出于推行 封建伦理和政教的需要,竟把这类作品也抬高到的地位(这是由孔夫子错把有邪 当无邪引起的一场历史误会)
    《诗经》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抒情诗传统,但其中的情诗却未为后世诗人继承。历代诗 人,或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或吟咏性情、流连光景,抒情主题无所不至,唯独男女相 悦在文人抒情诗中始终是一个禁区。钟嵘评张华: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尤恨其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其实,张华的《情诗》不过是写游子思妇,还算不上真正的情 诗。真正敢于涉猎禁区的,还是后来的元稹、杜牧、李商隐、陆游等人以及五代以后若 干词人;即使这些人,一般也是把爱情写得很晦涩或很含蓄,这类作品在其全部作品中 也不占重要地位。爱情既是人类最天然的感情,一点不沾边也很难,便是隐逸之 宗陶渊明和诗圣杜甫,也还写过一首半首情诗的。
    儒家伦理对人性的抹煞,造成文人诗中爱情主题的贫乏。与其相反,在历代民间乐府 
中情诗始终占有最大的分量。《诗经》以后,汉魏六朝乐府接踵而至,其中同样保存着 大量情诗。和丰富多采的《诗经》情诗相比,汉魏乐府中的情诗显得单调而沉闷,名篇 多系决绝之辞,还有描写男女双双殉情的叙事诗,却极难出类似《诗经》中那种歌咏 男女追逐情调欢快的作品。而后,主要由于社会和地域的变迁,六朝乐府又以其变态百 出的情诗打破了汉魏乐府的比较沉闷的局面。在现存将近五百首六朝民间乐府当中,情 诗占十之八九,内容既有渴望爱情的大胆自白,也有关于幽会、相思、失恋、殉情的描 写和歌咏,涉及两性关系的各种情状。这些作品虽不如《诗经》情诗淳朴,有的还杂揉 着情的成分,但总的说来仍不失为健康的情诗,与浮艳刻饰的宫廷诗之类有本质区别 。
    由于采诗制度废止和文人诗兴盛两方面的原因,六朝以后的民间乐府在文学史上已不 再受注意。然而,随后出现的小说戏曲,又给爱情文学打开了新的领域。在人们熟知的 唐传奇中,绝大多数均以爱情故事为中心情节。在宋元话本里,爱情婚姻题材同样占有 最大的比重。在现存一百多部元杂剧中写爱情的不算太多,但其中规模最大、成就最高 、影响最广的一部却是写爱情的《西厢记》。在明清戏曲和说唱文学中,爱情主题有了 进一步发展。如汤显祖《牡丹亭·题辞》所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段话既是剧情的概 括,又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不仅完全肯定爱情的合法性,而且认为这种感情具有能够超 越死后生界线的伟大力量!这就是《牡丹亭》中一系列大胆幻想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明 清拟话本和章回小说中,离经叛道描写两性关系的作品那更是洋洋乎大观了!当然,其 中有相当数量的低级庸俗的作品,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爱情文学。但其中也不乏爱情文 学的杰作,最突出的代表便是《红楼梦》。仅从爱情文学的角度看,它也无疑是历史上 的最高成就。在它之前,名著如《西厢记》、《牡丹亭》均表达了爱情自由的理想,其 所描写的爱情本身则不过是才子佳人之间的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对包办婚姻说来是叛逆 的行动,但毕竟还属于人类爱情的低级形态。《红楼梦》写的却是爱情的高级形态:宝 、黛爱情的基础已不是两性间单纯的外貌吸引,而是由共同的人生理想和志趣产生的心 灵默契,用林黛玉的话说,便是彼此视为知己;对庸俗、虚伪和龌龊现实的一致不 满,是他们经过长期耳鬓厮磨终于产生爱情的根本原因,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又反过来 促使他们更重视爱情的心灵方面。正是这个缘故,宝、黛爱情才能以超越民族、时代和 阶级的局限,引起普遍的共鸣和同情。《红楼梦》比过去任何爱情文学都深刻得多,原 因也就在这里。
    从《诗经》到《红楼梦》,可以看出中国爱情文学发端既早,而且是连绵不断的,这 在世界文学史上要不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罕见的。在西欧各国,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 情文学,实由十二、十三世纪盛行的骑士文学肇始,那里面写的骑士对贵族妇人的爱情 ,乃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的个人之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6)。在 文艺复兴以前的整个中世纪,也只有这种骑士之爱引人注意。再如印度古代的梵语文学 ,在其早期的史诗、神话和佛教文学中,虽都不免有关两性关系和婚姻的纠葛,但正如 古希腊史诗和戏剧中的类似情形一样,作品的主题并不是爱情,爱情主题出现于时代较 晚的艳情诗和反映都市生活的不多几部戏剧中。无论在西方在东方,均难再举出和 中国一样源远流长的爱情文学传统。中国爱情文学不仅历史久长,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又 都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体裁具备,而且题材广泛,把皇帝妃子、才子佳人、商人 、村夫民女等各阶层男女都带进了爱情的圣地,而不象欧洲中世纪的爱情文学局限于特 殊的阶层。有喜剧,也有悲剧,涉及两性关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态。从写作方法看, 既有以真实刻画典型人物取胜的现实主义,也有以抒情见长,或打破生死和人鬼界线, 赋予爱情以起死回生力量的浪漫主义。这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许多有待总结的 经验。
        二
    在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处处可以见到关于男女间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等的热 情讴歌和淋漓尽致的描写。在这些讴歌和描写所表达的爱情理想中,首先是要求自由选 择、自由交往和不受任何外力干涉。这始终是各种爱情作品表达出来的共同愿望。《诗 经》中那许多欢快的情歌和关于幽会、私奔的大胆描写,便都是对爱情自由的热情赞歌 ,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环境,爱情幸福才有可能,一旦这种自由受到外力干涉便要引起深 深的苦恼和强烈的反抗,《郑风·将仲子》和《?{·柏舟》写的便是这种情 况,在女主人公倾诉的苦恼和表示的反抗中,均透露出对自由交往、自由选择的热切向 往。随着封建婚姻制度的巩固,在汉魏以后的民间乐府中要求自由的呼声愈来愈高。 孔雀东南飞》所写的婚姻悲剧便是对家长干?涉的控诉,南朝乐府《西曲歌》和《吴声 曲》中也有许多篇什,诸如欢相怜,题心共饮血,疏头入黄泉,分作两死计!( 声歌曲·读曲歌》其三十六)同样表现出不惜身殉的坚决性。在唐宋以后的小说戏曲 ,所有以爱情为主题的名篇均无不贯穿自由的理想,其中许多主人公,如《辗玉观音 中的璩秀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志诚张主管》中的小夫人、《义 传》中的白素贞以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等,都是为追求这种理想付出了生命的 价。
    古代爱情文学中所表达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爱情理想,是要求彼此忠贞。正如没有自 由便没有爱情一样,没有忠贞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封建帝王的六宫粉黛,达官贵人的 三妻四妾,决无爱情可言,原因就在于这种两性关系之中,不存在彼此的忠贞。天下 人何限,慊慊只为汝!(《吴声歌·华山矶》其六)正是这种专一的感情使爱情追求具 有严肃的性质。既热烈又严肃,从《诗经》到《红楼梦》,爱情文学中的正面形象均无 不如此。反之,那些二三其德朝东暮还西始乱终弃的人,在文学中总 是遭到谴责和嘲笑。名篇如《诗经·卫风·氓》、唐传奇《霍小玉传》、明拟话本《杜 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均勾勒出了负心男子的丑恶形象,同时 又用血泪表达出被弃女子要求爱情始终如一的理想。
    自由和忠贞,既是我国古代人民的爱情理想,也是我们用以鉴别古代爱情文学的标准 。历代描写两性关系的作品很多,并不都是爱情文学,比如肖纲的宫廷诗、《花间集》 中若干艳词、《金瓶梅》以及明清拟话本中大量存在的淫秽之作,便都不能认为是爱情 文学。关键原因还不在其中有情和猥亵的描写,而在于它没有理想,所写男女关系既 不自由也不忠贞。反之,在某些民间情诗中也有关于男女私情的十分大胆的描写,总的 说来仍不失为感情健康的爱情文学,原因就在它表达了自由和忠贞的理想。我国古
代爱 情文学都是有理想的文学,这说明我们既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民族,又是一个严肃的民族 。爱情本是人类独有的感情,而要求不受外力干涉的自由和彼此忠贞,实在是爱情本身 的属性。可以说,富有理想的中国爱情文学,是具有深刻人性的文学。
        三
    有人说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这话原是不错的。不过也应当看到,除了那些没有 故事情节而又短小的抒情诗以外,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总还要包含一 些别的意义。爱情婚姻本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透过它或多或少总能看出社会生活 的某些方面。而愈是规模宏伟、愈是优秀的作品,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也就愈复杂、愈深 刻。从《红楼梦》贯穿始终的中心情节看,无疑是以爱情为主题,但谁也不会把《红楼 梦》视作单纯的爱情作品;它既是爱情文学的杰作,又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和时代的 史诗。这里,想指出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总是伴随着反 封建的主题。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这一点愈益明显。
    《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诗序 》于所谓变风则云: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一是客观记 载,一是贬辞,却都说明《诗经》时代民间两性关系比较自由,许多情调欢快、风格泼 辣的情诗正
是这种社会情况的真实反映。但这种自由也只是相对后世而言。比如,《齐 风·南山》所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所说取妻如何,匪媒不 得,便说明父母之命、媒妁传言已经在择偶中起很大作用,这正是封建婚姻的萌芽。 再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也给爱情和婚姻生活投下了阴影,此由《邶风·谷风》、《 卫风·氓》一类作品可见。这些阴影在《诗经》时代还比较淡薄,到汉魏时代就十分浓 重了,最明显的证据,是弃妇诗不但数量增加,内容也有了变化。《诗经》中的弃妇都 是单纯谴责男子变心,而《相和歌古辞·塘上行》中的弃妇却说:众口铄黄金,使君 生离别,她之遭弃系由众口挑拨;《杂曲·上山采蘼芜》中那男子自认新人虽 言好,未若故人姝,可见其遗弃故人恐亦不由自主;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 则更清楚是家长干涉造成。封建婚姻制度残忍地压制青年男女的幸福,同时也遭到激烈 的反抗;随着封建制度及其伦理体系的日臻完备,这种压制与反抗在文学中出现得愈益 频仍。如唐传奇中的《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均写书生的恋爱,前以富贵团圆 结局,后以男子背弃而女子变鬼复仇告终,思想深度不同,却都暴露了封建门第观念的 虚伪和冷酷。再如宋话本中有三个屈死的女鬼:《辗玉观音》中的璩秀秀,《闹樊楼多 情周胜仙》中周胜仙和《志诚张主管》中的小夫人,均为追求爱情幸福丧生,死后变鬼 还要继续追求!这种行动本身便是对
封建礼教的挑战,而其不幸结局则是对封建压迫、 家长统治和包办婚姻的血泪控诉。又如名剧《西厢记》和《牡丹亭》,所写自由恋爱都 发生在礼教和家长控制森严的仕宦之家,反封建性质尤为明显。但是,由于时代限制, 这些作品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往往不彻底(美满结局必然意味着某种妥协),有的作品在 表现出反封建主题的同时又宣扬了封建思想,这个时代的局限是难免的,这并不能掩盖 其反封建的基本倾向。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反封建性质特别鲜明,反映出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支柱的儒家伦理对 人性的摧残特别严酷。我们从来是个宗教观念比较淡薄的民族,但儒家伦理对爱情的敌 视同宗教完全一致,而且戒律更加完备森严。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 知名,非但不许自由择配,男女间接触也为礼法所不容。从一而终的节操则只对 女子有约束,男子不但可以续弦再娶,还可养嬖纳妾,因此彼此忠贞的理想同样为礼法 所排斥。在无所不至的儒家伦理和封建礼法统治下,要争取自由和忠贞的爱情往往需要 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国古代的爱情文学大部分都是凝结着血泪的文学,在血泪中闪烁出 理想的光辉。
        四
    源远流长的中国爱情文学,也是赞美女性的文学。
    《诗经》情诗所呈现的女性形象美不胜收!有的热情爽朗,在对男子的揶揄中流露出诙 谐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性格(例如《郑风·褰裳》、《郑风·山有扶苏》);有的则显得严 肃,对待爱情也更为执着(例如《郑风·子矜》、《郑风·萚兮》);也有的显得 性格深沉(例如《秦风·晨风》、《郑风·风雨》)。这些女子尽管性格不同,在爱情的 追求中却都是那样主动、大胆、热烈,这个共同点最值得注意。在爱情中遇到阻力或遭 遇不幸,她们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坚决反抗,如《?{·柏舟》中那个女子,呼 天唤母,之死矢靡他!”她除了自己选择的男子谁也不嫁。再如著名长诗《卫风·氓》 中的女主人公,恋爱时既矜持又热情,既狡狯又天真,音容笑貌处处洋溢出生之欢乐! 当婚后男子变心时,她却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并没有丝 毫乞怜之意。《诗经》情诗多出自女子的歌咏。即使是那些出于男子之口的作品,其中 大多数也还是女子的形象更鲜明。如名篇《邶风·静女》,纯由男子角度写幽会,一个 娴雅、伶俐的少女形象却跃然纸上,呼之欲出;那男子反成了配角。要之,《诗经》情 诗无论是从什么角度落笔,通常总是以女性形象传神,使人觉得她们是爱情生活中的主 角。至于男子,则无论是《郑风》中那些狂童、狡童也好,《卫风·氓》中的氓也好, 或是《邶风·静女》中那个搔首踟蹰的男子也好,都给人留下一种傻头傻脑的印象 ,他们在爱情中既不如女子大胆泼辣,又缺乏机敏和幽默感,即使偶尔
扮演追求者的角 ,也还是处于搔首踟蹶的被动地位,或竟成为二三其德的负心人。大率而言 ,女强男弱,乃是《诗经》情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汉魏乐府缺乏《诗经》中那种性格泼辣的女性形象,但从一些悲剧调很浓的情诗(例 如《汉铙歌》中的《上邪》和《有所思》),同样可以看出女性对于爱情的坚贞而执着 的追求,男子则处于负心人的地位。《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一位殉情的男子,可谓难得,但与刘兰芝相比终究还是逊一些:从暂别到相约共死, 处处是兰芝拿主意,他不过是言听计从而已;到最后兰芝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而他是徘回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终究还是差一些。到了六朝乐府,上述女强 男弱的对比更加鲜明,无论是大胆表白(例如《西曲歌·丹阳孟珠歌》其五、其六),描 写幽会(例如《吴声歌曲·读曲歌》其五十五、其八十一),抒发相思之情(例如《西曲 歌·西平乐》、《吴声歌曲·子夜歌》其三十三),谴责对方负心(例如《吴声歌曲·子 夜歌》其三十五、其三十六),表示坚贞不移和不惜身殉的决心(例如《吴声歌曲·读曲 歌》其三十六、《吴声歌曲·华山畿》其一),均无不出自女子,这就给人一种强烈印 象:追求爱情幸福主要是女子的事!这种主要是由女性表白的情诗,象一条淙淙潺湲、畅流不歇的主流,始终贯穿于历代民间诗歌。仅以明代情歌一首为例:
    结识私情弗要慌,捉着子奴自去当!拼得到官双膝馒头跪子从实说,咬钉嚼铁我 偷郎!(冯梦龙辑《山歌·偷》)
    这种不顾一切争取爱情自由的坚决精神,如冯梦龙所说,在那个时代有发名教之伪 药诗经爱情的作用。这类情歌在明清以至近代民歌中是极常见的,歌咏者几无例外全是女性。
    那么,在小说戏曲中的情形如何呢?较著名的唐传奇,如《任氏传》、《柳毅传》、《 李娃传》、《霍小玉传》、《崔莺莺传》,均无不以性格优美的女性形象取胜,无论狐 女、龙女、还是大家闺秀,都具有心地善良、感情真挚和品格高尚的特点,都是能 够引起同情和喜爱的正面形象;而其中的男子,除柳毅之外,便或是性格软弱的可怜虫 ,或是对女性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宋话本中的爱情小说,绝大部分结局不幸,而受害者 又永远是女子。这些受害者并非是逆来顺受,她们中间绝大多数都具有坚强的性格,在 不幸的人生舞台上把自己的角扮演得有声有。可悲的是,她们心爱的男子在爱情中 不仅地位被动,而且性格软弱!如《辗玉观音》中的崔宁,虽然怯懦还显得朴实憨厚;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范二郎连这点优点也没有;《志诚张主管》中的张胜更是个 胆小怕事而又贪财的市侩。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君瑞这种积极主动并始终执着专一的男子,在古代爱情文学 
中实不多见,但要拿他同崔莺莺比,也还是逊的。崔、张爱情最初由张生发动,但在 爱情发展的节骨眼儿上,如传柬、私会,都是由莺莺操纵。莺莺表面上的矜持以及表白 爱情所采取的曲折方式,一方面固然由相国小的身分决定,同时也说明她的机敏和慎 重,实际上她对爱情的追求异常热烈,并且是从不动摇的。相反,张生表面上的轻狂常 常透露出头脑简单,一遇赖婚、赖柬就不知所措。崔、张的性格差异,从他们同红娘的 关系暴露得最清楚:张生经常受红娘调侃并且受她指挥;莺莺也受红娘调侃却不受红娘 指挥,而是她指挥红娘。红娘嘲笑莺莺不外乎说她心口不一,而张生在红娘看来却是个 傻角银样镴头。红娘眼里的张生和莺莺,也就是观众眼里的张生和莺 莺,比较一下,男子实在要弱一些的。不过,《西厢记》中的张生还是男子当中的佼佼 !同样描写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束缚而自由结合的作品,在元杂剧中还可以举出不少,大 都以感情炽烈的女子为主角,男子则总不如女子坚定。例如白朴《墙头马上》和郑光祖 《倩女离婚》,所写爱情便都是由女子发动,她们毫无畏惧,既敢爱又敢承担责任;其 中的男子却都一度表现得软弱或发生过动摇。这种女强男弱的鲜明对比,从明清戏曲和 说唱文学中同样可以看出,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义妖传》中的白蛇( 白素贞)与许仙、《桃花扇》中的李香君与侯方域,便都是不辨自明的。至于洪升的《长 生殿》,在历代描写李、
杨爱情的作品当中,此剧无疑是最重要最成功的一个。其所以 成功,关键就在删去了元杂剧中关于杨、安(禄山)暧昧关系这一有损杨妃形象的穿插, 而把她写成一个性格温柔、对爱情精诚专一的女性,从而使作品的爱情主题获得完整性 。作者在剧本的上卷对李隆基是有许多批判的,政治上的昏聩腐败自不必说,便是对待 女性,他和一般帝王也毫无二致,直到密誓,才在杨玉环的深情感动下有了专一的 爱情。在作者笔下李隆基固然是误国的昏君,杨玉环可不是倾国的祸水。她始终是个值 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她的争宠不过是要求爱情专一。杨的专一与李的不专一,实为上卷 戏剧冲突的中心。可见就在这个题材特殊的爱情剧里,也还是女子比男子强。
    明清小说亦如此,尽管男女主人公千差万别,可是你无论目光掉向哪里,看见的永远 是女强男弱!冯梦龙拟话本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王娇鸾百年长恨》等,都是写痴情女偏遇负心郎,正反对比很明白;《卖油郎独占花 魁》别具一格,但男女相比,也还是不重富贵感情的花魁娘子更引人注意。便是《聊斋 志异》中的女性,狐也好,鬼也好,仙也好,在爱情中也总是比男子主动、坚强,而且 大多数都很善良。至于《红楼梦》里的宝、黛毫无疑问,黛玉的才情和性格力量均远在 宝玉之上,在不可避免的悲剧中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也比任人摆布的宝玉显得坚强得多 !
这个贵公子心地极端善良,可决不是女子可以指望其保护的对象,相反他倒是很需要 女子的保护(可怜林妹妹无力提供这种保护)。善良而软弱,这就是宝玉性格的基本特征 ;古代爱情文学中最完美的一个男性形象不过如此。
    从《诗经》到《红楼梦》,历代爱情文学始终没有提供一个性格坚强的男性形象!
        五
    如果说具有理想和反封建性质乃是各民族古代爱情文学的普遍特点,只不过在我们的 文学中更突出而已;那么,爱情文学中的女性中心和女强男弱的特点,则肯定是我们民 族文学中的特殊现象了。在别的民族文学中并不存在这种现象,或则情形正相反。比如 ,在欧洲,无论是古代神话和史诗中穿插的爱情故事,还是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便都多 半是由性格坚强的男子扮演主角;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更不必说。再如,连印度古典文 学名著中,首陀逻迦的《小泥车》描写商人与的爱情,薄婆菩提的《茉莉和青春》 描写公子与小的爱情,胜天的《牧童歌》描写牧童与牧女的爱情,其中男子都并不比 女子逊。我们的民族文学特殊,女强男弱的现象触目皆是,几无例外。然则由此得出 中国男子性格软弱的结论,则又不然,历史上数不清的忠君殉国和仗义赴难的志士足以 反驳。中国男子唯独在爱情中表现软弱,其原因不能从民族性格中去,而应从一
定历 史阶段的社会结构中去。
    正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之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一样,中国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的完善和巩固也是世无其匹的。就拿婚姻制度来说,欧洲中世纪的包办婚姻在统治阶级 中间盛行,而在毫无顾忌的被压迫阶级中间,以爱情为理由的自由婚姻还是存在的(参 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封建时代由父母之命、媒妁传言 决定的包办婚姻,却贯彻于社会各阶层。封建时代的两性关系不仅受制度约束,还要受 伦理观念约束,在这方面,中国儒家伦理比起任何宗教伦理来,真不知要完善多少!同 公开鼓吹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的宗教相反,中国儒家是主张入世的,也并不提倡禁欲主 义,但却通过各种道德规范在尊卑、长幼、男女之间树立起森严的壁垒。正因为儒家伦 理不是宗教,而是针对现实人生的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它对人的控制更全面,作用也 更大。比如说,骑士文学所描写的骑士和贵族妇人的爱情,虽然有背于宗教,在基督教 统治下的西欧上层社会却盛行一时,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这种爱情是完全不可想 象的,连司马相如追求一个寡妇都成为轰动历史的事件,更不用说去勾引有夫之妇了。 当然,宫廷以及市井中的秽闻是无奇不有的,那是另一回事。
    中国封建制度和儒家伦理体系特别完善,对人的统治特别严酷,而最受压迫的自然是 
妇女。她们在两性关系中既没有自由,实际存在的一夫多妻制又使她们得不到对方的忠 贞,再加以在社会上处于无权地位,除婚姻家庭别无所托,因此对于追求自由和忠贞的 爱情能倾注全部的热情。至于男子,虽然他们在两性关系中也受到礼法束缚,但同时又 享有夫权,可以休妻、续弦再娶,还可以纳妾;这种有利地位容易使他们的天 然感情受到毒害。尤其是在统治阶级中间,所谓才子佳人郎才女貌,都是说 男子必须有,公子落难,到头来还是要中状元才行,因此最好是记住书中自有 颜如玉的箴言,热心功名仕进,到时候什么都会有了。相反,男女情长是可羞的,那 是女人的事,连两地相思都是女人的事。其实历来的思妇诗都多半是男子写的,他们认 为男思女可羞,便只好假托女思男(自然也还有属于君臣之喻的)。可见封建社会根深蒂 固的大男子主义不但压迫着女性,同时也毒害了男性,使他们在两性关系中变得自私、 冷漠、虚伪。受压迫的女性一旦起来反抗,必然是主动、坚决、无所顾忌的;而受害的 男性要彻底摆脱思想上的桎梏则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可知,中国爱情文学中女强男弱的 现象不仅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同时揭示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真理:在两性关系上的反封 建任务并不仅是从社会地位上解放女性,还要从思想上解放男性。
    要改变中国爱情文学自近代开始的落后状态,关键在于解放男性。这个看来有点标新 
立异的提法,不过是从事实中引出的结论而已。所谓解放,就是指从封建思想桎梏下的 个性解放。这是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而迄未得到真正解决的老课题。不言而喻,由于我 们的历史已经越过民主革命的阶段,现在进行补课决不能重复西方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 ,而必须依据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特点。这当然不是纯粹的文学课题,也是个社会课题。 这课题的真正解决将不仅意味着爱情文学的彻底改观,而且有助于造成民族精神空前振 奋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