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和《鹊桥仙》的授课体会
教材分析
《静女》《鹊桥仙》分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篇、第四篇,时虽不同,但皆为爱情诗。《静女》叙写男女相约、相赠,表现爱情萌发时的甜蜜与欢乐。《鹊桥仙》叙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无碍于别离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教材中,两诗皆有注释以及基本解读。
学情分析
在完成必修上册各类诗词的学习后,学生能够较为准确抓取意象,对于情景交融的手法已有一定理解,能够从意象入手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经《苯营》一课了解《诗经》常识,已积累一些《诗经》中的爱情诗,如《蒹葭》《桃天》《雎鸠》等篇。熟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并有自己的感触。诗经爱情
教学目标
(一)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二)理解《静女》比喻、重章叠唱、逆转的艺术手法;体会《鹊桥仙》中秦观对传统故事的独特见解。
(三)理解作者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两首诗歌的内容、人物、手法、情感的异同。
教学难点:从两个阶段的爱情之“美“入手,挖掘“美”的具体内容及内涵。体会《诗经》爱情的自然直接、纯真浪漫,爱情传说寓意的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已经由“专利”走向“民主”,由“统一”
走向“个性”。三次诗歌再创作的设计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但是达到了引导而不拉拽,激发而不压制,促进而不代替。因此,学生学到的东西既可以说是通过阅读、分享得来的间接的经验,还可以说是通过自己参与活动的方式,在情境中、在个性化创作中得来的直接经验,主动把生活经验与课堂实践联系起来,使课本上死的东西转化为鲜活的思想,闪光的文字。
学大于教,三次再创作设计,让学生从枯燥的翻译中解脱出来,从肢解式的分析中解脱出来,从有口无心的背诵中解脱出来,从条条框框的总结中解脱出来。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促醒学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的热情,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出思维的广阔空间。
三次再创作,都是建立在对诗歌进行感悟和想象的基础上的。感悟与想象像两只羽翼,乘风破浪,载着个性化的体验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翱翔。个性和智慧都得到了张扬,而且一举数得,再创作促使学生做好“读、译、析、赏”,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写作的能力,还不着痕迹地改变了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
分享他人的体验和成果,也是教学的一种资源。这是我上这节课的又一个感悟。在课堂上,让学生鼓掌、欢笑的不是我的讲解,不是我的表现,而是学生自己的创作作品。让学生得到启发,得到更多体验,形成友好、积极氛围的是分享这个环节。同学的体验和成果才是最大的收获,这不仅是对学生而言,对我来说同样如此。因此,我认为,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不仅是教师备课式的各种资料准备,还可以建立在分享经验和成果上。
向同伴学习,互助成长,也恰恰符合新课程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这次上《静女》三次再创作的设计,我认为,还可以迁移到其他课文上,比如在《归园田居》中设计根据诗歌中对园田生活的描写,创作一段农家乐宣传词,与大家分享,并不课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促进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比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设计对青年形象进行想象和描写,帮助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写促读,以再创作促醒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放飞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的空间,这样的方法是我在《静女》教学中感悟,接下来我要思考把这种方法进行提炼,形成一种有特的模式,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