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文化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因此又称《诗三百》。爱情、爱情诗,是永恒的,诗经中不老的爱情长存,诗经中的爱情诗不老。
《诗经》,以爱情诗《关雎》作为开篇,这是一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佳作。相遇、相知、相爱,很简单的六个字,从君子好逑,到寤寐求之,再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最后琴瑟友之并、钟鼓乐之。这是一份美好的情感。
雎鸠和鸣比兴道出了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采荇为喻,道出了采到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了。以采荇为喻,道出了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使她高兴.
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诗经爱情 《诗经月出》这首诗则体现了伤感无奈的感情基调。提到月,大家会想到思乡之情,或许会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这首诗却道出了美人如月隔云端的情感。可望而不可即,实在是有些无奈。“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把写景和抒情交融在了一起。诗人愈扬妇,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
古代的爱情起源,往往都是从定情信物开始。那么《诗经》中男女互表情谊该送什么礼呢?在《卫凡·木瓜》中我们可以到答案—水果。这就是传说的“投桃报李”。在诗经一书中,共提到了十几种水果,个个都在诗篇中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代言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这篇诗中,女主人公投木瓜,男人报以琼琚。扔瓜,得玉,两样物什虽看起来价值不等,但从他们赠礼和回礼的真正意义上来说,却是等价的,正因为大家都期盼着“永以为好”所以也就“匪报也”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传统。这种礼节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南朝刘
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也有相关记载,男主角是有名的美男子潘安。“貌若潘安”也是由此得来的了。每次潘安上街,女子们都手拉手夹道欢迎,就是为了见他一面。一次,年少的潘安穿着猎装,带着打猎的弹弓,驾车经过洛阳的街道。女子们见了潘安,好比现在的粉丝见到了超级巨星,激动啊!大家争先恐后的往潘安的车上扔水果,不一会,车上就装满了水果。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的“投桃报李”,则不止是一般的礼节。礼物的本身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诗经中的爱情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挖掘探究,这仅是冰山一角,但不难看出,不论是看似美好的情感或是不美好的情感在诗经中的体现方式有些相同类似。通过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