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经》中的爱情观
爱情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情感,而要究其本质人们往往却难以回答,但正是这种晦涩难明的感觉又最撩人心扉,以致千百年来无数人竞相追逐探寻。诗歌乃是我国从先秦时期开始便出现的文学形式,自此之后各代不绝,诗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直到如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诗歌高度集中地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而爱情这一主题想必诗人不会错过,让我们去领略古代先民对于爱情的美好期许和向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向我们充分展示出先秦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诗经》305篇中约50余首表现了相思相恋,占据了如此之多的篇幅也正表现了爱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先秦时代的情感是那么的真挚淳朴,自然浪漫,犹如山花般烂漫,赤子般无瑕。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被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足见其重要性,而诗文的内容却再简单不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了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随之便被姑娘的勤劳美丽所打动,从而生出强烈的爱慕之情,以致日夜思念难以入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那样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我并不想从什么写作手法或象征意义去理解这首诗,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这本就是民间百姓创作出来的歌谣,所要表达的并非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思想抱负,而是真实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人生经历。爱情便是这样的经历之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反之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校园恋情更是难以忘怀的情节,原因无他,仅仅是发自内心单纯的爱慕,而这份纯粹却在生活的打磨之后再难寻踪迹。《诗经》里表现纯真爱情的民歌,充分展现了礼乐制度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
的清纯、自然和本性,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诗意表达的是对“伊人”的不懈追寻,作者穿过茂密的芦苇,顺流而下逆流求索,攀登险峻的高山,走过蜿蜒崎岖的道路,只为追寻自己心中的“伊人”,遗憾的是阅完全篇我们依然没能见到“伊人”的庐山真面目。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
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而那位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的 “伊人”,或许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自我超越。《蒹葭》所表达的爱情观念与众多诗词大相径庭,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对岸,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便是“可望而不可即,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当我们深入去探寻时,却恍然大悟《蒹葭》的主旨并非只是爱情那么简单。“在水一方”代表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伊人”之境则是那遥不可及的至高境界。这境界正如我经常诵读的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此境界是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可正是面对这样虚无缥缈的理想与期待,先民依然甘愿为其苦苦追寻。诗篇的思想高度已然超越了爱情,反映了人类对尽善尽美的完美境界永恒不变的追求。
《诗经》创作于先秦时期,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先秦时期的诗歌乃诗乐舞相结合,
可惜时间久远这些旋律都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难以再现远古先民的音容笑貌。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遗憾,我想当音乐与诗词相融时方能绽放异彩,而由《蒹葭》改编邓丽君小演唱的《在水一方》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展现出现代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向往。对于这首歌曲,我却更钟情于早期摇滚乐队轮回所演绎的版本,相比邓丽君小的缠绵悱恻,轮回的演唱刚柔并济更加贴合男性的情感心理,让我仿佛回到那个纯真美好的年代。对比先秦时期与当今的社会状态和人类的情感心理,内心不由的生出一丝悲凉。或许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中得到很多满足,但在情感的体验、理解和珍惜却远不如先辈。就拿爱情来说,古人的真诚、率性和自由放在当今社会就鲜有人能做到。这究竟是社会体制的制约还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退步?我们在享受着前人所不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越发的觉得内心空虚与情感的冷漠,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尤为突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也很难去相信什么。先秦时期礼乐制度尚未完善社会风气相对自由,而现代的我们在经历新中国的成立与的文化清洗后,内心和思想的束缚也空前的减少,从这一方面来说先秦与当代的社会环境都是比较宽松的。那为何我们对于情感态度相差还是如此之大,当然不免谈到物质,这还是原因所在吗?我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但或许他却并不在意这些。诚然,物质还是相当重要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
句看似戏谑的话却折射出了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依然坚信钱不是万能的,至少它买不来爱情,我这里所说的是指真正的爱情,尽管爱情需要物质来维持,但至少我希望在追寻的过程中在获得爱情之前,这份情感是纯粹的不夹杂利益关系的。对于《诗经》中这两首诗的赏析让我再次思考这个问题,精神与物质谁更重要?我不能像先辈一样一味的去追寻精神的自由,说实话从内心深处我是崇尚并热爱自由的,可这样似乎又过于放纵自己,毕竟身上终究还是有一些责任要去承担的。可另一方面我却不愿为了获得名利物质而将自己变得圆滑,我试图在这两者之间能到一个平衡,于是逻辑再一次陷入死循环。昨天晚上在修改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晚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原西北政法大学的教授谌洪果老师的《一代人的信仰与尊严》,结尾的一句话令我深受启发,“我们不需要停滞不前,为不好的东西做合理性的论证,但我们也不需要高歌猛进,在毫无信仰扎根的旷野上漂泊无依。”尽管这不是在谈论爱情,但我觉得对于爱情和生活都极为受用。我们无法像先辈一样率性自由,也大可不必削尖了脑袋往名利场里钻,每个人都应有不同的道路和思想,但唯一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在心中留出那么一块地方,怀着赤子之心好好守护那些真挚的情感,那份纯粹的爱。
011340141 龙保成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