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章的艺术技巧,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2.人物轶事
   
    英勇牺牲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3.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
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4.解题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5.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
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点缀(zhuì)
   
    落蕊(ruǐ)露出脸(lòu)平平仄仄(zè)
   
    譬如(pì)廿四桥(niàn)着着(zhuó)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江南的冬景   
    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思考2】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明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文本研究
   
    【思考1】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
   
    2.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
   
    明确五幅图画: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