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同事讲授《江南的冬景》,审美体验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所有的开课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领略课文之美上,欣赏文章的景美、情美、文字美。出发点是好的,粗看也似乎抓住了课文的精髓,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似乎享用了一顿审美大餐。仔细想想,这种教法经不起推敲,学生其实是“被审美”。
一、审美是一种主观行为,只有当读者发自内心地以之为美的时候,审美才能成为一种享受。也就是说,“美”也是不能预设的,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完全没必要一开始就把课文定性为一篇“美文”,从而把学生强行拉入预设的圈子去“被审美”。是否可以换一种问法:“课文读完了,你是否觉得文章很美?”如果“是”,再进一步引导:“美在何处?”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体会加以阐发,可以欣赏文中之景,可以赏读文字,哪怕只欣赏一句话甚至一字一词,也是自己的发现;如果“不是”,要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不美”,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那又何妨?文章美不美,因读者而异,不能一刀切,学生有认为“文章不美
”的权利。如果老师觉得学生的理解有偏差,可以让大家讨论,也可以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的观点碰撞,岂不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是美文,即使是美文也不可能字字珠玑,句句锦绣,都有瑕疵。既然如此,为什么只能“审美”而不能“审丑”?让学生去发现文中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高?就《江南的冬景》而论,有很多句子不但不美,而且是病句,仅举两例:1、“草顶多成了赭,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狂风也吹不倒的。”从厉害的程度来看,野火显然强过寒风,后两句是否应该改为:“非但狂风吹不倒,就是野火也烧不尽的”?2江南的冬景、“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吧。”后边的两个分句是否应该是“还是搁下纸笔,拿起手杖”才符合生活习惯?我无意去贬低作者,我只是想说:我们没必要死盯着“审美”不放,有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去“审丑”。其实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非事物的两极,孙绍振先生早就提出了“审美”并非散文阅读的唯一,还存在“审丑”和“审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