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遇见西方
一位叫马丁·雅克的英国学者,把他的一本写中国的书命名为《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会统治世界吗?用这样的题目来命名一本书,说得好听点是马屁拍得太过了,说得难听点是挑拨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英国诗人吉普林说过:“东方就是东方,当然,西方就是西方,两者永不相遇。”但是,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两者相遇了。在商业上相遇了,在教育上相遇了,在艺术上相遇了。但是这种所谓的相遇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统治。谁占领谁,谁统治谁,谁又臣服于谁,在这个世纪这个时代则是笑话一个。
没有谁愿意被统治,中国也不会去统治谁。现在的中央领导也一再指出,中国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我们现在不称霸,即使以后我们强大了,甚至超过了美国,也不会称霸世界。平等友好地对待一切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外交政策不变的基调。我们不想统治世界,所以也有统治世界的时候。有些人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可以接触西方的思想、习俗以及科技,同时也可以采纳并应用。我们有能力分享世界之最,何况从传统文化出发,选择最佳的为我运用才是真谛。
当东方遇见西方,我们需要的不是征服、教化或者毁灭,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无论是文化上
的交流,还是经济、政治、教育等的交流。交流,这是一互相影响和尊重的双向流程,欧洲和中国的最初接触,情况正是如此。马可.波罗时代以来,尤其是利玛窦时代,两种文化就在交流各自的秘密。中国人从耶稣会传教士那里接受了欧洲科学的很多方面,同时,传教士们又将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带回欧洲。这边是我们说的和平的文化交流,一种双方互利的交流。
那么,在与西方的碰撞中西方的价值观、方式是否有威胁到我们的认知呢?比如,以采纳西方婚庆习俗为例,在中国,白通常是表示哀悼的颜,新娘穿着白就不符合我们的婚庆习俗,我们认为这是对外国文化入侵的一种屈从,我们习惯的婚庆彩是红,屈从违背了我们的传承,于是担心被全球化了,我们就再也不是中国了。对此,我有保留。历史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真正强大自信的民族在向外来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是轻松的、无所畏惧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民既要有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纳别人的文明。而所谓的大国并不单指国土面积大,人口的众多,还是经济上的发展和文化上的与世界接轨。当前,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以前屈辱历史的积淀,有些人过于浮躁,有些人具有狭隘的民族情结,当遇到西方的文化入侵时总是容易担心受怕,担心我们失去自我,害怕西方的强大与强势。脆弱的自卑与盲目的自大交织与这些人身上,而这点正是我
在这个世界相遇们东西方交流的致命缺点!
东西方婚庆的文化,不管是红的还是白的,不过是一种多元的选择。不过是来自世界各地有独特风味的盛宴。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中华美食是我的最爱,但是,我的味觉却有能力品味任何国土来的美味盛宴。无论是来自法国的西餐文化,还是来自美国的快餐文化,都是众多选择中的任意一种,我们总不能也把这也当成是饮食文化上的侵略吧?在小时候街角回荡的各种剧腔的悠扬哼唱,那是深深烙印在灵魂中的美好旋律。但同时,我也是一个流行音乐的爱好者,校园中广为流传的各种流行歌曲也是我所喜爱的。
当然,远远不止是美食、音乐以及舞蹈那样简单。其实,那是一种世界价值观的思考。那么,问题在于如何对待西方,要建立的不是征服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相交流的关系。不知你是否对比过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世界地图和中国普遍使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不同。如果比较过,就不难发现,地球上的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地图上,所处的位置却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世界地图上,中国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中心,而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地图上,中国却在东边的位置上。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国民心态。我们需要纠正的便是这种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错误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与西方的各种文化融会
贯通,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我们必须要反省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历史,忽略现在与未来,这固然重要,但不是关键。真正的不卑不亢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根本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分种族、肤、男女、国家大小、强弱,作为世界的一员,都是平等的。在这个基础上的与西方交流才是坚实的,健康的,和谐的。而走向成熟的中国与正在发展的东方世界需要更多耐心与创新,也需要个更多的自信心与责任心,来与西方世界进行更火热、激烈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