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翻译研究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而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与译者对两种文化认知的程度息息相关。然而,要了解、掌握两种不同文化并非如学习两种语言那样简单,因此,这无疑是当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有效开展文化交流的障碍,而这一障碍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显得尤其突出。
成语言简意赅,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凝练而成的一种固定短语,是一种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是一种高度洗练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成语表达的是比喻义或引申义,具有多种修辞作用。
汉语成语用于写人叙事、说理论辩都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王今铮2004:32)。无论学术界对于汉语成语和其他熟语的分界如何有争议,但都不否认成语是一种为人们所习用的固定短语,其结构定型,意义完整,一般为四字(刘洋2013:58)。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成语是汉语语言的精华,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因其结构固定,语义完整,语法功能多样,风格典雅,蕴含着宝贵的
传统文化,从中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多方面的知识(赵昆2010:99)。出于认识到《三国演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成语的运用上,自然而贴切,因此将其选择作为研究文本。其中丰富多样的成语
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如同一面镜子将中华民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民间习俗等充分地反映出来。
因为成语是具有恒久历史和结构的语言形式,在传承和使用的过程中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何勇斌2016:73)。成语是诗文、对话中引用的固定短语和短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和文化背景。完整地传达成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外能否互融互通,中国能否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读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能否发挥好文化传播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有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成语在语言的表达与发展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可以说,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将成语当作一种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段,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也不例外。《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堪称语言大师,文白娴熟,精于成语,在写作中大量、出地运用了成语,这对《三国演义》独特语言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根据王今铮(2004:32)的统计,《三国演义》中有380多处使用了成语。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研究中国成语
汉语成语的直译与意译
——
—基于《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
吴青宁张顺生
【摘要】基于绍兴文理学院《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及中国成语大辞典工具书库,对《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及其翻译进行分类、比较与思考,加深学生对汉语成语英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理解,领悟其中汉语成语英译的特点,为汉语成语英译学习、教学及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汉语成语;英译;直译;意译
Vol.21No.3
的活化石之一。
在《三国演义》的诸多英译本中,以英国汉学家邓罗(C.H.Brewitt-Taylor)的译本(以下简称“邓译本”)最受学界推崇。绍兴文理学院《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整理选用了邓译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全译本,是学科研究的有利平台。
基于绍兴文理学院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和中国成语大辞典工具书库,研究者选取《三国演义》有力地验证了成语英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一、直译
许多成语不妨直译,以便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耐人寻味的历史与神话典故、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从而丰富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徐式谷1986:39)。基于语言层面的字面翻译属于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或者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而基于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翻译则属于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或者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这两种基本方法要求:翻译认知意义和聚焦场景解读(王寅2019:158)。现代语义学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词汇所构成的语义场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不同语言中单词的语义分布也并非完全等值(衡孝军2003:24)。直译或者语义翻译指的是既保持原文内容的原汁原味,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直译或者语义翻译可以保存喻义,传达出原文的修辞风格,达到喻义自明的效果(李英垣、李欣,等1999:60)。
例1
原文: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译文:Zhuge Liang got out writing materials,sent away the servants,and then wrote a few words:“To defeat Cao Cao,you have to use fire;all are in your wish,but wind from the east.”(《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分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原指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但忽然想起若不刮东风,则无法取胜。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
件。译文“All are in your wish,but wind from the east.”采用了直译手法,将“只欠东风”直译为“but wind from the east”,便于延续保持原文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和中文独特的民族风格。
例2
原文: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译文:Your master has not recognized the fateful moment,and to contend with a man so strong is to try to smash stones with eggs.Failure is certain.(《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刘备不明白当下的境遇,争强好胜与他人相争,不自量力,怎么不会失败呢?“以卵击石”又作“以卵投石”,指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直译“smash stones with eggs”,既不会招致不必要的歧义,又保证了译文的原汁原味,因此,翻译得十分成功。
例3
原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译文:Hu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三国演义》第一O三回)
分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是策划事情的是人,至于成不成事就看上天安排了。译文直接用英语成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的变体“Hu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传递汉语成语的交际意义:由于汉英两者表述的喻义一致,语言彩大致相同,两种文化对于世界的看法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因此,将汉语成语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儒家、道家文化因子“天”转化为基督教文化受众所熟悉的“God”(上帝),实现了汉英两种不同语言的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
例4
原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译文:Domains under heaven,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tends to unite;after a long period of union,tends to divide.(《三国演义》第一回)
分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
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用来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译文采用了直译,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直译为“Domains under heaven,after a long period of division,tends to unite;after a long period of union,tends to divide.”表明人和物发展过程中注定会有分合;由于译语语义清晰,目的语读者很容易感知汉语成语的意义与文化。将第四十九回的“天有不测风云”直译为“Heaven’s winds and clouds are not to be measured.”及第六十五回的“拨云雾而见青天”直译为“Seeing the clear sky when the clouds have been swept aside”,亦是如此。唯一的缺陷——
—按照英文的语法,译文句子中主语为Domains,因此tend不应使用单数。
例5
原文:反败为胜
译文:turn a defeat into a victory(《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分析:“反败为胜”指的是扭转败局,变为胜利;比喻打了败仗不泄气,重整旗鼓,如果在敌人松懈、思想麻痹时进攻,就能转败为胜。“反败为胜”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又反映了历史人物的胜败观。译文采用直译,直接套用英语中既存表达“turn a defeat into a victory”进行翻译,充分利用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同”,从而避免了文化的失真,不仅再现、还原了汉语成语的语言意义,还再现了原文的文化意义。
例6
原文:郭嘉谏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
译文:But Guo Jia remonstrated,saying,“Liu Bei has come from afar to help Tao Qian,and he is trying the effect of politeness before resorting to arms.”(《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分析:“先礼后兵”的意思为“先以礼貌相待,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译文中将“先礼后兵”译为try the effect of politeness before resorting to arms,其中try the effect of及resort to 都属于英语中的常见表达,动词的取舍十分明显。try不仅有“尝试”的意思,还有“努力”的意思,生动地传达了原文对“礼”和“兵”二字在实践中的取舍;而resort to的意思为“诉诸,求助于”,在英语中更倾向于武力
方面,放在此处对比鲜明。另外,before 也简练地表达了先后顺序这一层面的意思,体现了独特的中文韵味和英文语言的逻辑性。
二、意译
在英译某些汉语成语时,如果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相当或者近似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大相径庭,为了防止目的语受众曲解汉语原义,译者只能采用意译,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方法力求做到“得‘意’忘形”,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
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有的成语和俗语经过直译后,让读者或受众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改成或补之以意译(过家鼎2008:66)。因为英汉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从而导致人类的生活方式或模式、思维模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因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世界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也不尽相同。当直译在不能令读者产生预期的联想,甚至引起误解时,译者可脱离原文的形象,利用读者所熟悉的形象,适当地变通,以译出原语的隐含意义,实现语用效果一致的目的。
例1
原文: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译文:Next morning the countryside was strewn with corpses and drenched with blood.(《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分析:例1中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描绘,用比喻手法还原了当时战场血腥的现场,形容被杀的人极多,表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其中“尸横遍野”采用的是直译,而“血流成河”总体采用的是意译。译文则采用了形合翻译汉语中的意合,再现了英语中的逻辑:blood保留了原成语中的喻体形象“血”,be drenched with(浸透)则很好地表现了“河流”的特点,与第九十二回“当夜三路兵夹攻,大破魏军一阵。邓芝引兵接应,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During that night the army of
Vol.21No.3
Wei was smitten till corpses covered the earth and gore ran in rivers.)中的直译gore ran in rivers.一样形象。
例2
原文:左右夺剑劝曰:“公(许攸)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
译文:But his people prevented that.They said,“If Yuan Shao rejects your honest words,then assu
redly he will be taken by Cao Cao why not abandon the shade for the sunlight?”(《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分析:“弃暗投明”的意思是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黑暗的旧势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三国演义》中两次用到“弃暗投明”这一成语,第十四回行军从事满宠劝徐晃投曹操时直译为leave darkness for light;第三十六回中袁绍谋士许攸遭到袁绍怀疑,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相劝时则译作abandon the shade for the sunlight:即将“暗”具象化,译为the shade(背阴);将“明”具象化,译为the sunlight(阳光),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年轻人很容易联想到著名爵士歌手Madeleine Peyroux(玛黛琳·蓓荷)的话“Making this record felt good,like opening a shade into sunlight in the morning”(制作这张唱片感觉很好,就像在早上慢慢打开窗帘迎接阳光一样)。因此,译文在选词和逻辑构建上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及审美取向,不仅表达形象,而且语义贴切。
例3
原文: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
译文:Then camp was broken,and the army marched forward a certain distance.Then they encamped.After some days’rest the march was repeated;and then again.(《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分析:“步步为营”中“步步”表示距离短,一般可用consolidate at every step表示,意思是军队每向
前推进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行军谨慎,防备严密。译者通过the army marched forward a certain distance.Then they encamped表达“步步为
营”,而“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同一回,邓罗将“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译作“Your way now is to work up the enthusiasm of your soldiers,then break camp and advance.Do this in a series of marches,and you will excite him up to the point of giving battle,when you can capture him.”译者用Do this in a series of marches表示“步步为营”;其中,march呼应原文中的“行军”,而in a series of则很好地表现了“步步”中的“稳步前进”的内容,利用了译入语中与原语意思对应的短语表达,生动地再现了原成语所蕴含的信息和意义。
例4
原文:“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译文:“You,honored Sir,know that the tranquility and safety of states are no matters to joke with.”(《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分析:“唇齿之戏”指不是嘴皮上说说而已之事。显而易见,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译作play of the tongue and teeth,则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根据原作上下文的具体含义及文字下隐藏
的文化信息将其意译作no matters to joke with (并非玩笑之事)。由于汉语成语在选词上更具有我国文字独有的东方美,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原文中的“唇”“齿”“戏”,则不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理想的联想,更甚会引起误解,反而妨碍了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与翻译的初衷背道而驰。故此,邓罗采用no matters to joke with这一简练而地道的表达,清晰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5
原文:维望山中而走,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追之。
译文:...so when he set off for the hills with Guo Huai in pursuit,Jiang Wei had nothing to oppose to the spears of his pursuers.(《三国演义》第一O九回)分析:“手无寸铁”中的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意思是手里没有任何武器。因为成语中“寸”及“铁”的特殊性,所以翻译时如果按照字面含义,同时目的语读者缺乏相应的中文知识,容易引起文
化的失真。邓罗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使译文意明,流畅度好,有较好的可读性。译为have nothing to oppose to the spears of his pursuers,不仅避免了直译后的译文过于嗦,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手无寸铁”的意蕴和精髓。译文的处理不是从弱小者(手无寸铁的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其对手的视角进行翻译,从而使读者深入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因素是造成汉英成语表达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英译汉语成语时,需要考虑更多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成语英译不只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要避免忠实于原语的文字而扭曲原语的文化。上文论述的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译者把握好直译和意译的“度”,翻译好成语便是水到渠成之事。成语的直译,借助人类文化的共性,通过恰当地保留原文喻体或者典故,在保持民族彩和鲜明文化个性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文化共通”;成语的意译则需要译者在摸透典故背景含义的基础上,注重“求变”和创新,以汉语成语和中华文化作船,以英文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作桨,驶向不同文化之间友好畅快交流的理想彼岸。
成语的意义并不是成语中各个单元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具有固定性、整体性及不可替代性等特征。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和相似点,在表达技巧和句法结构上都惊人的相似,给人带来无独有偶的感受。英汉成语中有很多尽管具体形象不同但是寓意和语言彩相同或者相似的例子。比如,汉语成语“胆小如鼠”便可直接套用英语习语as timid as a mouse,以求同;汉语成语“一箭双雕”便可模仿英语习语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的结构直接译为kill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以求似;遇到新鲜的表达,译者也往往采用语言创新的手法直接翻译原语,以存异,《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中“初生之犊不惧虎”的译文The new-born calf fears not the tiger.便是典型的例子。
译者在选择对应的英语成语时必须精挑细选,仔细甄别,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交流的发展
走向,否则就会出现文化失真,增加英汉语言文化交流的隔阂。无论是直译和意译,对英汉双语的翻译,不仅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储备、灵活实用的翻译技巧,还需要对各个民族文化有着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领略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趣味,在保持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探究的同时,开阔胸襟,放开眼界,了解、品味、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多彩文化,体会异质文化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王佐良教授曾说道:“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朱耀先1997:11)。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中,研究古典文籍中成语的英译,提高了对古籍小说的理解认识和英译水平,更有利于传播我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促进各国综合性信息的双向交流,通过语言这把无形的钥匙,使在对外开展文化、思想交流层面上形成更深层次的互相理解与认同。
引用文献
过家鼎.2008.成语的直译和意译[J].中国翻译,(1):66-68.
何勇斌.2016.从文化传播视角探析汉语成语翻译[J].语文建设,(18):73-74.
衡孝军.2003.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J].中国翻译,(4):23-25.
刘洋.2013.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5):58-62.
李英垣,李欣,王银娥.1999.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及翻译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59-61
王今铮.2004.《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成语[J].汉字文化,(1):33-34.
王寅.2019.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成语英译——
—基于《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4):156-164.徐式谷.1986.也谈英文成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5):38-39.赵昆.2010.浅析成语中的中国文化[J].大众文艺,(12):99-100.朱耀先.1997.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4):7-11.
作者信息:200093,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三国典故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