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10篇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后汉书.东平宪⺩苍传》:“亲屈⾄尊,降礼下⾂,每赐宴⻅,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全,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
侨札之分
《左传.襄公⼆九年》:“(吴公⼦札)聘於郑,⻅⼦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产献紵⾐焉。”
春秋郑国公孙侨(⼦产)与吴国公⼦季札在外交事务中⼀⻅如故,互赠缟带纻⾐以表友情。后因以此⽐喻朋友之交的典故。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家有两囷⽶,各三千斛,肃乃指⼀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故得将⼠欢⼼。”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抗与⽺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服之。”
依样画葫芦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以久次旧⼈,意希⼤⽤。建隆(宋太祖年号)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翰,⽽闻望皆出⾕下。⾕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致⼒,⽤⼒)之有?’⾕闻之,乃作诗书于⽟堂之壁⽈:‘官职须由⽣处有,才能不管⽤时⽆。堪笑翰林陶学⼠,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亦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矣。”(⻅《稗海》第三函)
此事⼜⻅宋.孔平仲《孔⽒谈苑》卷四,宋释⽂莹《续湘⼭野录》,内容⼤略同。
陶⾕以⾃⼰是翰林苑⽼⾂,希望得到提拔。但宋太祖认为,翰苑之⼈,没有创新,只是模仿照搬,故不⽤。
后常⽤以⽐喻照式模仿,毫⽆创新的作法。
清.⻩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学问之道,以各⼈⾃⽤得著者为真,凡倚⻔傍户,依样葫芦者,⾮流俗之⼠,则经⽣之案也。”
历史典故(⼆)
使船如使⻢
晋.崔豹《古今注》下卷《杂注》第七:“孙权时名舸为⾚⻢,⾔如⻢之⾛陆也,⼜以船名驰⻢。”
三国时,孙权以⾈⾏喻奔⻢,故以各类船只命名为⾚⻢、驰⻢之称。后因⽤“使船如使⻢”指南⼈惯使⾈⾏⽔中之典。
宋.柯茂谦《鲁港》:“可惜使船如使⻢,不闻声⿎但声⾦。”此处借喻南宋⽔军乘船疾⾛逃命的狼狈状。
三国典故佳⽓
东汉.班固《⽩⻁通》卷三《封禅》:“德⾄⼋⽅则祥⻛⾄,佳⽓时喜。”《后汉书》卷⼀下《光武帝纪》论赞:“后望⽓者苏伯阿为⺩莽使⾄南阳,遥望⻅舂陵郭,唶⽈:‘⽓佳哉!郁郁葱葱然。’及始起兵还舂陵,远望舍南,⽕光赫然属天,有倾不⻅。……其⺩者受命,信有符乎。”
古⼈把有光彩的云⽓称作“佳⽓”,并将佳⽓看作是帝德的吉兆。后将“佳⽓”作为喻咏帝德之典。
唐.杜甫《哀⺩孙》:“哀哉⺩孙慎勿疏,五陵佳⽓⽆时⽆。”
历史典故(三)
作数⽇恶
《世说新语.⾔语》:“谢太傅(谢安)语⺩右军(⺩羲之)⽈:‘中年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恶。’⺩⽈:‘年在桑榆,⾃然⾄此,正赖丝⽵陶写。恒恐⼉辈觉,损欣乐之趣。’”
谢安觉得,⼈到中年,⼏经困苦曲折,易动感伤之情,每逢与亲友相别,好⼏天⼼中觉得不是滋味。⺩羲之附和说,⼈到晚年容易伤感是很⾃然的,于是寄情于丝⽵,然⼜怕影响了晚辈们欢乐的情趣。后因⽤为感伤怀⼈之词。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五《书怀》诗之⼆:“已是中年频作恶,更堪秋⽇送将归。”
佩⻙与佩弦
《韩⾮⼦.观⾏》:“⻄⻔豹之性急,故佩⻙以⾃缓(⼀作“缓⼰”);董安于之性(⼀作“⼼”)缓,故佩弦以⾃急。故以有余补不⾜,以⻓续短之谓明主。”
汉⺩充《论衡.率性篇》:“⻄⻔豹急,佩⻙以⾃缓;董安于缓,带弦以⾃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弦附⾝,成为完具之⼈。能纳⻙弦之教,补接不⾜,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
⻄⻔豹,战国时魏国⼈,魏⽂侯时为邺县令,曾引漳灌邺,开凿⽔渠,颇有政绩;⼜⾰除为河伯娶妇的弊端,造福于百姓。据说他⽣性急躁,故佩带柔韧的⽪绳来勉励克制⾃⼰。
董安于,春秋时晋国⼈,他本是赵孟的⾂⼦,为了晋国和赵⽒的,⾃缢⽽死。据说他性格缓慢,故佩带紧张的⼸弦以激厉矫正⾃⼰。后朋友之间互相勉励规劝称“⻙弦”。
《⽂选》卷四六任彦升(昉)《⺩⽂宪集序》:“孝友之性,岂伊桥梓;夷雅之体,⽆待⻙弦。”
历史典故(四)
何陋之有
《论语.⼦罕》(卷五):“⼦欲居九夷,或⽈:‘陋,如之何?’⼦⽈:‘君⼦居之,何陋之有?’”
孔⼦仕途不顺利,要去东⽅九夷地区居住。有⼈说那⾥太简陋,孔⼦说君⼦住在那⾥,还有什么简陋的呢。后因以“何陋之有”表⽰不嫌⽣活环境条件简陋。
唐.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
何范
《梁书.⽂学传上.何逊传》:“逊⼋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其对策,⼤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是⼀⽂⼀咏,云辄嗟赏,谓所亲⽈:‘顷观⽂⼈,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之何⽣矣。’沈约亦爱其⽂,尝谓逊⽈:‘吾每读卿诗,⼀⽇三复,犹不能已。’”
南朝.梁.何逊与范云为⾄交好友,合称“何范”。云对逊诗常加赞誉。后⽤为咏诗友之典。
唐.李商隐《漫成三⾸》其⼀诗:“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历史典故(五)
但令有瓶,何患⽆⽔
南朝.梁.吴均《续⻬谐记》:东宫扶侍赵⽂韶秋夜思归,⻓歌哀怨,忽有⼀⼥携两婢⾄,“⽈:‘是闻君歌声,故来相诣,岂能为⼀曲邪?’⽂韶即为歌《草⽣盘⽯》,⾳韵清畅,⼜深会⼥⼼,乃⽈:‘但令有瓶,何患不得⽔。’顾谓婢⼦还取箜篌为扶侍⿎之。”
原为传奇故事中⼈物所⾔,后⽤以⽐喻男⼥之情,有缘总会觅得知⾳。
何所闻⽽来,何所⻅⽽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钟⼠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俱往寻康。康⽅⼤树下锻,向⼦期为佐⿎排。康扬槌不辍,旁若⽆⼈,移时不交⼀⾔。钟起去,康⽈:‘何所闻⽽来,何所⻅⽽去?’钟⽈:‘闻所闻⽽来,⻅所⻅⽽去!’”
晋嵇康有声名,钟会约知名⼈⼠共往会⻅。互相⻅⾯不交谈。临别时,都以清谈⽆为,超脱世俗的话来表达为⼈的清⾼。后因⽤以表⽰诙谐揶揄的意思。
宋.苏轼《苏轼诗集》卷⼗六《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诗:“寄声问道⼈,借禅以为诙。何所闻⽽去?何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