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典故:三顾茅庐及原文解析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典故,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三顾茅庐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顾茅庐典故:
当年的天下,政治局势浩荡,在著名的官渡大战之后,刘备被曹操的大军碾压,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在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先屈服于现实投靠了刘表。在打败刘备之后啊,曹操仍然觉得刘备的实力还是能够威胁自己,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得到刘备身边的亲信以及最得力的谋士——徐庶。于是曹操就让人放出消息,说徐庶的母亲在家里病重了,这是徐庶不得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看望自己的老母亲。在临走的时候,徐庶告诉刘备,在南阳的邓县隆中有一位天底下难得的奇才——诸葛亮。不管是谁,只要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啊,这天下就是谁的了。
于是第二天,刘备和自己的结拜兄弟,张飞和关羽,并且带着厚礼,去邓县隆中想要拜访诸葛亮。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在近几日刚好去外边游玩了,留在家里看家的书童也不知道他什
么时候才回来。没办法,诸葛亮只好回家,想着改日再来拜访。
三国典故
过了几天呀,刘备和结拜兄弟又冒着风雪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当中拜访,正走到门口,看到一个青年人在冒着寒冷读书,刘备马上走过去行礼。没想到这个青年人是诸葛亮的弟弟。这个青年人告诉刘备一行人,自己的哥哥被好朋友邀请去家里做客了,此时并不在家中。刘备感到非常的失望,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留下一封手书,信中说到自己的来意,并且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帮自己平定现在不平的天下。
又过了几天,到了年后,刘备又让人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又再一次来到隆中。这次可能是日子选对了,诸葛亮终于在家了。但是刘备还是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那就是诸葛亮正在睡觉。礼贤下士的刘备并没有让书童去打扰诸葛亮的休息。而是让自己的好兄弟在草庐门口等候着,而他自己则是在台阶下面静静的站着,等到诸葛亮的醒来。过了很长的时间,诸葛亮才慢悠悠的醒来,刘备终于舒了一口气,才敢上前去请教诸葛亮,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细细的向刘备分析了一下当今的局势,并告诉刘备,如果这时候趁着各方势力相当
的情况下,拿下西川的话,就能够和曹操、孙权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一听就打从心底里佩服诸葛亮这个人,于是就说出了自己这段时间来内心急迫的想法——想要诸葛亮帮助自己,一起去平定天下。诸葛亮没有思考就答应了。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了。很多人都说,其实诸葛亮在很早之前就算好了刘备会来邀请自己去帮助他,所以才特地设了这个局,想要看看刘备是否有这个诚心以及这位将士是否适合统治天下。看来刘备的三次光临使得他获得了诸葛亮的信任。那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故意设下的这个局呢?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够知道,刘备真的是一位善于发现良才的好君主,也不枉诸葛亮在后来对他的忠心一片了。
三顾茅庐原文:
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
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
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
“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
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
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