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故事
  历史本⾝是由⼀个个⼩故事组合起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许多脍炙⼈⼝的经典历史故事,那么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哪些呢?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篇⼀:夏侯⽒的漂亮转⾝
  那是东汉晚期时候,知识分⼦地位⽐较⾼,有⼀些所谓名⼠,占据着相当可观的偶像地位,常有粉丝主动扑上来,给他们⾼官厚禄或者⾃⼰的⼥⼉。有个叫黄允的,就遇到了这种好事。
  黄允所在的时期,政治⿊暗,宦官当道,知识分⼦出于对社会现状的反对,就拒绝做官出仕,以表达⾃⼰不与宦官同流合污的决⼼。慢慢的社会上形成了这样⼀种风⽓,你越拒绝,就越出名,⼈家就越觉得你有才和清⾼,达官显贵们也就越想和你结交。纯粹的名⼠会拒绝到底,并且保持⾃⼰作为⼀个在野党和批评家的姿态。有些聪明的名⼠则把这种⽅式作为⼀种炒作⼿段,⾃⼰的⾝价炒⾼价钱合适时择机上岸做官,只要姿态做得好,⼀样会被⼈尊为有社会良⼼的清官。因此此举可说是名利双收、⼈财两得的良⽅。
  黄允之前的炒作⼀直很成功,⾸先他的确有才,长得⼜帅,因此年少即有⼤名。当时最有权威的⼈物品评⼤师郭林宗曾感慨说:“你要是能笃守善道,凭着你的过⼈之才,⾜成伟器。”黄允后来表现得很“守善
道”,许多⾼官慕名拜访他,他都⾃称养病,不见宾客。⾼官们派⼈早晚到门上问候病情,他也拒绝不见。如此⼀来,他的名声就更响,拥有了更多优质粉丝。其中⼀名“铁丝”袁隗,官位司徒,属于政治局委员级别,粉黄允粉得不⾏,⾮要把侄⼥嫁给他,就派⼈去提亲。
  这倒是个上岸的好机会,等于⼀步跨⼊太⼦党⾏列,唯⼀的障碍是黄允已婚了。对袁隗来说,这不算什么,兄弟如⼿⾜妻⼦如⾐服,何况是件普通⾐服,换掉就⾏了。⽽对黄允来说,考验他的时候到了。究竟是真清⾼还是伪君⼦,就看你⾯对诱惑时的表现,⽽黄允,没能抵抗住飞黄腾达的诱惑。他决定休妻。
  他的妻⼦夏侯⽒,此时表现出了⼀个知识分⼦出⾝的⼥⼈应有的风度,她没哭没闹没拒绝,仅提了个要求:夫妻⼀场,亲戚⼀场。临离开黄家前,希望能和黄家亲友⼀起吃顿饭,也算是个送⾏仪式。这个要求很合理,黄允答应了。
  吃饭那天,到场亲朋好友共达三百⼈。那时候没有电视直播、没有⽆线信号,想扩⼤影响,只能让⼈到现场来——这就是夏侯⽒策划的场景。
  酒过三巡,夏侯⽒作临别发⾔。当全场⼈的注意⼒都集中到她⾝上时,她开始说话。毕竟夫妻⼀场,没有⼈⽐她更了解黄允——不仅包括黄允的那些优良名声,还包括黄允做过的各种龌龊事。⼀个能⽤妻⼦换前途的⼈,想必私下还⼲过不少表⾥不⼀的勾当,这⼀切,夏侯⽒都掌握。就在这三百⼈⾯前,
三国典故她将这些都数落出来,共计15件。发⾔结束,从容离席回家。
  这个男⼈从此⾝败名裂。10天后,黄允在⼀⽚指点声中悄悄逃离家乡,不知去向,他的前途完了,他炒作多年的名⼠⾝份,也结束了。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篇⼆:两个谋⼠的废⽴之谋
  曹操为⽴太⼦的事拿不定主意。⼤⼉⼦曹昂,⼆⼉⼦曹铄,⼀个战死,⼀个早夭,三⼦曹丕勤奋听话,各⽅⾯还不错,按长幼顺序当然应⽴曹丕为太⼦,但是,他的另⼀个⼉⼦曹植才华横溢,深得他的宠爱,⽴哪个为太⼦,曹操举棋不定。
  ⼀⽇,曹操屏退左右独留下贾诩,曹操先是长叹⼀声,说出⾃⼰的⼼事,然后问贾诩有什么建议。贾诩站在旁边,眼望帐外发呆。
  曹操⼜问了⼀遍,贾诩还是没有听见。曹操⼤声喝道:“⽂和!”
  贾诩这才反应过来,转头作揖,⾯⽆表情地回答:“丞相。”曹操不满地说:“我和你说话呢,你为什么不理我呢?”
  “我在想⼀件事,所以才没理你。”
  “你想什么呢,说来听听。”
  “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啊。”(袁绍临终前⽴了三⼦袁尚为太⼦,后导致⾃相残杀,造成袁绍势⼒的最后⽡解。刘表也是如此。)
  曹操盯着他⽼半天,突然⼤笑起来,不再提此事。公元217年,曹操⽴曹丕为太⼦。曹丕即位后,封贾诩为太尉、魏寿亭侯,⼏年后贾诩病逝,享年77岁。
  ⼏⼗年后晋武帝司马炎⼀⼼想让⾃⼰的傻太⼦登上皇位,傻太⼦司马衷发表了雷倒众⽣的话语“饥民们没有粮⾷吃,为什么不吃⾁”。太⼦的⽼师卫瓘认为此⼈若是做了皇帝,天下堪忧,⼀直伺机劝告晋武帝改换太⼦。
  ⼀⽇,晋武帝⼤宴⾂,卫瓘假装喝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前,他⽤⼿抚摸着座位,嘴⾥含含糊糊地说:
  “这个座位太可惜了!”
  司马炎马上懂得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装听不懂,说:“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
  司马炎⼀直没有改换太⼦,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以“废⽴之谋”的罪名,将卫瓘及全家斩杀,卫瓘享年72岁。
  作为著名谋⼠,贾诩与卫瓘都以智谋著称,卫瓘被称为三国后期第⼀谋⼠,⾄于贾诩,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这样评价:“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
  在太⼦⼈选的表达上,两⼈都运⽤⾃⼰的机智,委婉地表达⾃⼰的意见,可见⼆⼈⽔平不相上下。只可惜,⼀个是谋⼠装傻,⼀个是皇帝装傻,谋⼠装傻是为了保全⾃⼰,皇帝装傻那就没治了。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篇三:⼗双⽩瓷坛
  东汉末年,曹操在朝中官居丞相。⼀⽇,他将家乡美酒⼆⼗坛晋献给朝廷。当时的皇帝是汉献帝。献帝品尝之后,连称“佳酿”,即将其中⼗坛赐给各位⼤⾂。为了赏赐酿酒者,将御⽤⼆⼗只⽩瓷坛赐给酿酒⼈。
  曹操进贡朝廷之酒,是当时谯城北四⼗⾥减家店的减洪槽坊酿造的。减洪得此⽩瓷坛,如获⾄宝,不敢擅⽤。⼀天,他忽然想了⼀个主意,决定做⼀件千古美事。于是就把这⼆⼗只青花⽩瓷坛,全都装上⾃酿的好酒,封好⼝,深埋地下,告诉⼦孙:千年后始得扒出。说此酒⾄千年,⼈喝了如饮仙丹,
可以壮⾻长寿。⼦孙们⽆不遵从。其实这酒究竟埋到了何处,也只有他⽼⼈家⼀⼈知道。直到他⽼⼈家去世,也没有说出来。⽇⼦⼀长,也就⽆⼈提起了。就这样,⽇复⼀⽇,年复⼀年,弹指间五百多年过去了。到了唐朝,减家槽坊的⼈挖井的时候,挖出⼀个⿊瓷坛来,打开封⼝,你猜⾥⾯是什么?只有⼀枚⽵简。简上有字,写道:“御赐⽩瓷坛⼗双,装⾃酿佳酿埋于三尺地下,千年后始得出窖。⼤汉建安三年四⽉吉⽇,减洪窖。”
  减家⼈看了,竟也莫名其妙,在周围挖了⼀挖,没发现有⽩瓷坛。消息传到城⾥,县官感到稀罕,命将坛⼦和⽵简送到县衙。县官⼀看,认为是宝物,不敢隐瞒,就进献给朝廷。当时的皇帝是⽞宗皇帝。⽞宗嗜酒,就下了⼀道圣旨给减家槽坊,命将那⼆⼗坛美酒挖出,进贡朝廷。减家着了忙,发动族⼈,将附近宅院全翻了⼀个遍,也没到。可是圣命不可违,怎么办呢?他们就暗中到城内古董店⾥,买了⼀个⽩瓷坛,把⾃⼰酿的古井好酒装了⼀坛,献给朝廷,声称是刚从地下挖出的。
  ⽞宗皇帝打开坛⼝,⽴刻满殿醇⾹。他品了⼀⼝,⽴刻拍案叫绝,连说:“好酒!好酒!”即与贵妃杨太真尽情享⽤。⼀天,杨贵妃对⽞宗说:“再令他们着⼒挖,总能挖出,不过得派钦差监视,不然,⼈情⼤似圣旨呀,怕挖出⼗坛也送不上来⼀坛呢!”⽞宗觉得有理,就派钦差赍圣旨,前往亳州减家店挖取千年古井酒。可是,适得其反,在钦差的监视下,直挖了七七四⼗九天,⼏乎把整个减家店地翻三尺,⼀滴酒也没到。钦差垂头丧⽓地回京交旨,⽞宗皇帝⼤为扫兴。不过,杨贵妃恍然⼤悟:“皇上,这⾥⾯⼀定有⼈欺君枉上!能挖出⼀坛,为什么那⼗九坛竟挖不出来呢?”于是⽞宗皇帝⼜下了⼀道圣旨,
派钦差前往查讯。经过审理,减家槽坊的⼈说了实话,说以前献上去的那坛美酒并不是从地下挖出的,⽽是新酿的。钦差品尝⼀下他们新出的佳酿,果然醇⾹⽆⽐,就带了⼏坛新酿的古井酒返回京城。
  ⽞宗皇帝得知,⼜品尝了古井美酒,⾮常⾼兴,不但赦免了减家的欺君之罪,还令他们年年⽤此酒向朝廷进贡。古井贡酒从此就更名响了。
  再说,汉朝时候减家埋的那⼆⼗坛美酒哪⾥去了呢?⼈们议论说,当时埋于三尺地下,事隔五百多年,由于历次黄⽔泛滥,层层淤积,再加上修房垫地的积⼟,恐怕沉没地下三个三尺也不⽌了!地翻三尺如何能见得到呢?现在此酒深埋地下已将近两千个年头了,若能挖出,说不定⽐蟠桃会上王母娘娘的千年酿葡萄酒还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