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哀而不伤”式短语和当代同类短语
《论语》中“哀而不伤”式短语为数较多,这类短语有何妙处,在当代社会中它们为何仍备受青睐?本文先分析同义词之间能形成转折的原因,进而阐明这类短语能在当代社会盛行的原因。
标签:《论语》 同义词 转折
《论语》中孔子对《诗经·关雎》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堪称经典。现在我们暂不讨论它在文学评论上的价值,单是这两个短语本身也值得揣摩一番。在这两个短语中“乐”和“淫”都有“欢快”之意,“哀”和“伤”都有“忧愁”之意。“而”在这里表示转折,这就意味着“而不”前后的词语,其意义有着不同的所指,甚至有一种对立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意义上的转折。例如同是《论语》中的 “晋文公谲而不正”,句中“谲”即诡谲,“正”即正直,是明显对立的。而引起我们思索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和“淫”、“哀”和“伤”却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虽然现在对同义词的界定还有分歧,主要有王力、赵克勤的“一义相同说”,刘叔新的“对象同一说”,但无论依据哪种观点,“乐”和“淫”、“哀”和“伤”都各是一组同义词。在《论语》中,“而不”连接一组同义词的情况还较多,可谓《论语》中词汇的一大特,现摘录如
下: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
(2)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子路)
(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7)子曰:“君子矜而不争,而不党。”(卫灵公)
(8)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
(9)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我们说上面划线短语中“而不”前后两个词(为了便于表达,用A、B代替)是一组同义词,但又能肯定“而”表转折,这就意味着A与B间存在意义上的差异,这又是否和“同义”相矛盾呢?
其实,一组同义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并不完全对等,而是一种交叉关系。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义相同说”即一组词之间的“某一义相同”,“对象同一说”即对事物的反映在外延一致的前提下有大同小异的内涵。正是因为同义词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才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能表现出更细腻的情感。所以说,同义词的使用是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青睐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