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要代表⼈物及其主要思想
2016-11-05
整理/闺⼥的妈咪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学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儒⾼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能随时⾃我调整,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且相当⼤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化)的代名词。了解它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物及其思想,对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化的地位有⼀定作⽤。
⼀、孔⼦
孔⼦,儒家创建⼈,思想核⼼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所不欲,勿施于⼈”“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以爱⼈之⼼调节与和谐社会⼈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道主义的性质。主张“克⼰复礼”,做⼈要克制⾃⼰,使⾃⼰的⾏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进⼀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名正⾔顺,贵贱有序,这是孔⼦政治思想中的
保守部分,被各朝各代统治者作为施政的⼯具,使儒家⽂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化也使孔⼦饱受各种争议,被改⾰者视为影响社会进程的阻碍之⼀。
⼆、孟⼦
孟⼦,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定的⼟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向背,民⼼归服是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者得天下”。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们与⽣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虽为唯⼼主义说法,但
以“性善论”为⼈们修养品德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定的积极意义。
三、荀⼦
荀⼦,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发展了先秦时期的⾃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彩的天道观;在⼈性论上与孟⼦相对⽴,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性只限于⾷⾊、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都⼀样,“⼈之⽣也固⼩⼈。”“⼈之⽣也固⼩⼈”就叫作“性恶”。⾄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所为⽽获得的。荀⼦提出⼈定胜天,重视⼈的作⽤,激发了⼈的进取⼼,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定的贡献。
四、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者,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为框架,兼采“黄⽼”等诸⼦百家的思想精华,建⽴起⼀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探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宇宙论图式,利⽤和改造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极⼒建构⼀个可以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根据的系统⽽完整的宇宙发⽣论。竭⼒把⼈事政治与天道运⾏附会并强有⼒地组合在⼀起,把阴阳五⾏(天)与王道政治(⼈)互相⼀致⽽⼜彼此影响的“天⼈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从⽽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他还对“天”进⾏了神秘主义论述,提出“君权神授”,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皇帝的权⼒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间⾏使权⼒、管理百姓,为加强汉朝统⼀、适应国家⼤⼀统需要摇旗呐喊。提出了“三纲”(君对⾂、⽗对⼦、夫对妻)、“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作为⼈们的⾏为规范,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了改造。
五、韩愈
韩愈,唐朝中期的儒学⼤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倡导的儒学复古运动,成为了儒学承前启后的新起点。他⼤⼒提⾼孟⼦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最先把孟⼦的名字升到孔⼦之后,与那些'古圣先王'相提并论的⼈,到明清时期,'孔孟之道'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韩愈功不可没。他⾸次提出的儒家'道统论',及其对'道统'失传原因的分析,包括他对整个汉儒的基本估计,被后来的
宋儒全盘接受。⽽其⾃续'道统'的当仁不让之精神,则更为宋代理学家叠相摹仿。他排斥佛、道⼆教,将儒家'正⼼诚意'的'内圣之学'与'修齐治平'的'外王之道'相结合的'治⼼',作为批判佛教舍离'此世'讲'治⼼'的思想武器,这些新的思想内容,均为后来的理学家所吸收并发挥。
六、朱熹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成者,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主义的理学体系,后⼈称之为程朱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理⽓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性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性的。把“天理”和“⼈欲”对⽴起来,认为⼈欲是⼀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提出“动静观”,认为由对⽴统⼀⽽使事物变化⽆穷,探讨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看成是⼀个⽆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限性⼜说明了动静的⽆限性,动静⼜是不可分的,动中有静,静中含动,表现了其思想的辩证法观点。他⽤《⼤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还探讨了知⾏关系,认为知先⾏后,⾏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为重,⽽且知⾏互发,“知之愈明,则⾏之愈笃;⾏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是⼀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是唯⼀⾮孔⼦亲传弟⼦⽽享祀孔庙,位列⼤成殿⼗⼆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成为三朝
的官⽅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后的⼜⼀⼈,世尊称为朱⼦。
七、陆九渊与王阳明
陆九渊与王阳明,新儒家“⼼学”代表⼈物,反对朱熹把⼼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与朱熹相对⽴的主观唯⼼主义理论——⼼学,也称陆王学派。陆九渊,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主张“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出焉,同此⼼,同此理也。”王守仁,别号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法。在王阳明看来,由于事理⽆穷⽆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内⼼中去寻“理”。“理”全在⼈“⼼”,“理”化⽣宇宙天地万物,⼈秉其秀⽓,故⼈⼼⾃秉其精要。陆王⼼学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我节制、发奋⽴志,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但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压制⼈的⾃然欲望有消极作⽤,在封建思想制度的中国社会,不及理学影响深远。
⼋、其他
(⼀)元朝的邓牧:⾃称“三教外⼈”,著书⼤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定影响。
(⼆)明朝的李贽,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万世之⾄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和压抑商⼈。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彩。
(三)明末清初
1.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定的影响。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
3.王夫之是⼀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上学思想。他⽤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新的光芒。
35
闺⼥的妈咪
7
评论
菩提树
2分钟前
⼀⽂知全貌!
⾖⾖妈
9⼩时前
总结的很全⾯,儒家思想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有唯⼼的思想也有唯物的思想
名字
14⼩时前
⼤海
18⼩时前
总结的很好,我的慢慢学习消化!
静秋
19⼩时前
收,转
哆来咪
19⼩时前
静秋
收藏学习,谢谢分享!
C5
21⼩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