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800_《南京!南京!》电影观后
感1000字五篇
今晚去看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惊心动魄的。以下是WTT给大家整理的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1000字<;一>
最近情绪比较乱,选取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来抚慰下自我的心灵,因为人总是不明白满足的动物,永远都有永无休止的欲望!
选取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记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内我永远记得那个被惨遭杀害的中国人民的头颅骨,那天冷冷清清,我一个人衣服单薄,应对城市的喧嚣,我选取去铭记历史,一个人穿梭在展览馆的陈列窗前,当我拿着笔一一记下历史的印记,我太想明白到底是怎样的惨痛经历才使一个民族站了起来,我想到答案,望着那一件件陈列的物品我不禁肃然起敬,其实我更想看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因为在小的时候
731部队的电影给了我幼小的心里以震撼,但是来到那个展区的时候我不禁有些失望,一个中国民族最不就应遗忘的历史教训,一次屠杀30万人的事实,却区区一个小小的展位,我还记得我望着那代表三十万死者的唯一的头颅骨,出神的凝望,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视线模糊......高大空旷的博物馆人很少,加上室内阴凉,我瑟瑟的发抖,不明白是心灵上还是身体上的颤抖。
刚刚看完这部片子,被开头晃来晃去的镜头弄的头晕,视线不到一个落脚点,黑白的片子叫人的心感觉苍白无力,最后看到刘烨那棱角分明,帅气俊朗的侧脸,与敌人周旋,但是最后还是成为俘虏,即使他高大伟岸的身躯站在那里是那么的威武,但是我明白无论怎样,凭他一个人也是无法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当我看到眼泪滑过他的脸颊的时候,我真的想为他擦拭那滴泪,那滴为祖国,为人民的惋惜之泪,流进了每个人的心中,酸遍了我的全身。
刘烨的死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铺垫,这个故事开始拉开帷幕,之后是那女人,被拉去做慰安妇,她们在那样的世界里,变得没有地位,甚至活得不如死去的人幸福,当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我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
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我有感于那位美丽的江小,是她第一个举手,也就是她反对剪掉头发,是的她要做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她不要被剥夺美的权利,当
我看到一个女人为捍卫自我容颜而如此的坚决的时候,我不禁为她折服。她是最美的!那里还有一位女人,姜淑云,她为了多救一些人,而被抓,那我听到那句坚决的“杀了我”我明白她是一位早就蔑视死亡的英雄。
这部影片同时塑造了,德国人和他的秘书唐先生一家,他们都上演了杯具,不管这部影片把这些外国人的地位塑造的很低,我感觉有些不可理解,但是当我看到那个德国老头回国的一幕时,还是差点掉下了眼泪,那个胡子花白的老先生,在离开了这片不属于他的土地时,很多人感觉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又在一次的在那死气沉沉麻木不仁的脸上显示出了久违的波澜情绪,他们似乎经历了太久的悲伤,但是这一次触动了他们,他们撕心裂肺的阻止老人的离去,这位老人再即将上车的时候,竟然双膝下跪......此时我再想,真正对不起这老百姓的,真正就应下跪的就应是谁呢?当唐先生与太太的手紧紧抓在一齐,又被唐先生毅然松开的一瞬间,我顿时明白,其实他是放下了生的机会,或许他残存着一点对于生命的唾弃,或者他想试图挽救一个生命,代价是惨重的生死离别,或许是对亲人小妹的一丝牵挂?在他那样的文人死的时候却似乎又显示
出了大义凛然的风范,是的,由于亲眼目睹女儿的死,他惊醒了,不再对日本人在有一丝的侥幸,他只说了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是的,即使他死了,他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活着!
结尾处以一个日本人角川的自杀终结,其实全影片都是他贯穿始终的,那忧郁的眼神或许很少让人联
想到他是一名屠杀者,但是与这眼神不对称的是他自我的言行,没有捍卫他自我眼神影射出来的灵魂,除了最后亲手杀了姜淑云之外,在死前放走两个中国人,他没有做过什么对得起中国人的事,但是导演还是塑造了这样一个在战争中挣扎在崩溃边缘的日本人,或许是为了突出那句主题“活着比死更加艰难吧”,他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我除了对他那双忧郁的眼睛产生同情之外,没有太多感受,或许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没有丧尽天良吧,或许他还是个重感情的男人吧。从他的哭泣和那声响中,还是换回了好多人的同情。
在对于死难者的悲惨的经历同情和对于遭遇的气氛产生的同时,影片最后设计了一点阳光的味道,那个可爱的小豆子,那个两个小虎牙的小男孩活了下来,和他一个的憨厚男人,受了角川的帮忙,那个看着死人不会眨一下眼睛的不足一米高的孩子,看到了整个屠杀的经过,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是的,他还活着。这样繁重的精神压力下他重获生命,他的生命显得那么珍贵,那么来之不易。南京,南京,反复的句式,起
了强调的作用!导演到底在强调什么那?慢慢感悟......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1000字<;二>
1937年12月的南京,就应是绝大部分国人心口永远的痛。而记录这段痛的电影虽然不少却乏善可陈。38岁的陆川,用他的方式诠释了这段注定历百年也难忘的痛。
出于对《可可西里》的欣赏,也出于对《新周刊》相关介绍篇幅的好奇,我没有选取购买DVD版的《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南京!南京!》而是走进了久违的电影院。
一开始出现的那座城墙轻轻的雷了我一下。做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的城墙,即便在太平天国时代,也没那么潦倒吧。
紧接下来的镜头则很有些主旋律的味道,大批身着国军标准制服的残兵欲从城门出逃,部分决意死守的身着类似八路军灰布军服的士兵执意不愿放行,想离开者一脸无奈,要阻拦者满腹心酸。
当高举民族大义旗帜,力主死守声称要与首都共存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弃城而去。我无法责怪那些不知所措的呐喊着“当官的都跑了,放我们出去!”的军官和士兵。那一刹,国家和民族对他们而言或许已经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由想离开的军人组成的方阵和由执意不愿放行的军人组成的方阵开始互相用血肉之躯进行碰撞的时候,我想起了康洪雷作品《我的团长